早春时节,息烽县小寨坝镇田兴村的田野上虽然笼罩着浓雾,但却十分热闹:除草机轰鸣,种植刺梨的村民们有的牵线、有的挖坑、有的栽种,忙碌却有条不紊,湿润的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芳香。
田兴村距小寨坝镇政府18公里,海拔1100米至1800米。长期以来,当地村民以种植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要收入来源,没有特色产业,村里大多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2017年,田兴村被贵阳市列为20个特别困难村之一。
“干传统农业,种植玉米等农作物,村民勤勤恳恳,却年年受穷。”去年3月,息烽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张天逊来到田兴村驻村扶贫,担任扶贫党总支专职副书记,看到村里的落后面貌后开始反思。
经过调研,驻村扶贫工作组的干部们发现,田兴村耕地碎片化,大规模种植农作物很难找到脱贫路,必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发展什么产业?田兴村坡地上的野生刺梨给了大家思路。
“刺梨含大量维生素,可供食用及药用,附加值较高,田兴村的土壤、光照条件也适合种植。”张天逊和村支两委班子多次开会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田兴村要脱贫,发展刺梨种植是条路。
村里要大规模种植刺梨的消息一经传开就炸开了锅。年过七旬的宋朝伦是村里的五保户,他首先提出质疑:“栽苞谷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我栽了几十年了,栽起来简单、投入也不高,耐旱又容易储藏,还可以拿来喂鸡喂猪,刺梨又不能当饭吃。”
张天逊和驻村扶贫工作组其他成员一道,耐心给村民做起了思想工作:“种苞谷能解决温饱,但不能致富。村里自然条件好,种刺梨产值更高。”
“种苞谷确实收入低,但种刺梨我们的收入有保障吗?”
“我们采用‘三变’模式,你们把土地拿出来入股种刺梨,每亩地一年就有200元收入,刺梨销售还有盈利分红。”
……
经过动员,不少村民转变了观念,宋朝伦就是其中一个,他主动把自家8亩土地流转出来种刺梨。“每年固定分红1600元,种植刺梨后,我们耕地、翻土、除草,每天还能领到80元工资。”宋朝伦说。
截至目前,田兴村采用“三变”模式和“公司农户”的方式,栽种了1400余亩刺梨。村里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服务公司,对村民进行田间培训和技术指导,并负责产品销售。
“田兴村土地破碎,要脱贫致富,必须整合土地资源,调整种植结构,将农民带动起来发展规模化产业。”小寨坝镇副镇长范后均说,下一步,田兴村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村里113户、270名低收入困难群众脱贫增收,“我们还想建刺梨加工厂,提高产品附加值。”
“发展特色产业,致富才有门路,最开始我们有些担心,现在种植技术和销售方面的难题解决了,我们有底气了。”说话间,村民王永禄将一株刺梨树苗放在挖好的坑里。此时,浓雾渐渐散去,一株株长势旺盛的刺梨苗,正随风摇曳……
记者 刘健 实习生 罗荣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