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崖上的玻璃廊桥等旅游项目
核心提示:
望云峰,一道高耸于大同镇河畔的山脊,云雾缭绕。这里是汉、苗群众杂居的地方,不同的民族文化交集。
现在,山脊的云雾和民族文化,成为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给当地村民带来了红火的日子。
3月17日,“十里春风醉贵州”大型航拍直播采访组走上山脊,感受山脊上村民的生活变化。
一:老茶园
焕发新生机
从大同集镇出发,沿竹林中的公路盘旋而上,20多分钟后就抵达望云峰。这是空气中都飘着茶香的山脊,数百亩连片茶园,分布在山脊的缓坡一侧。
这片茶园属村民各家所有,树龄已有几十年。6年前,张中翔通过流转方式,租下了这片茶园的大部分,组建生态农业公司。
张中翔最初的打算,是想把生长在山脊云雾中的低产老茶园,做成无公害茶。但不久,他有了新的想法——望云峰一侧是数百米高的断崖,风光甚好。“利用茶园、断崖、云雾,可以在山脊上做更多的文章。”他说。
于是,断崖玻璃廊桥、断崖秋千、高空钢丝等一批游乐项目建了起来。同时,根据摄影群体拍摄云海、日出的需要,悬崖空地上还建起观景客房。
山脊旅游很受欢迎。3月17日,记者在这里看到,虽不是旺季,却不时能听到游客体验各种项目时发出的尖叫声,还有不少游客在茶园中亲手采茶,餐厅里也是人头攒动。
望云峰上茶园里,每年的3至10月份,村民在茶园里帮忙采茶,日工资平均100元,高峰时每天有80多人。近20位村民则进入公司上班,月均工资超过2000元。有的村民则利用扶贫政策,将通过“特惠贷”获得的发展资金入股公司。迄今,有20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已连续两年在公司拿到了4000元的分红。“只要他们愿意,可以成为公司永久的股东,永续分红。”张中翔说。
二:老苗寨
天天笙歌
大石盘,位于望云峰脚下的一个苗族村寨,属于大同镇民族村。由于偏远和历史原因,虽然离四洞沟、杨家岩不远,但封闭和贫困曾是这里的标签。
会吹芦笙的杨老伯,今年已72岁。现在,他几乎每天都要参加寨子里的演出,为游客展示民族文化。
在望云峰发展山脊旅游的同时,大石盘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帮助下进行了环境整治,苗族特色更充分地展现出来。另一家旅游公司也入驻这里,将能歌善舞的苗族同胞们组织起来,每天为游客表演。
现在,杨老伯除参加表演能领到工资,他和另外几位技艺较好的村民,还被聘为村小学的民族文化课老师,向孩子们传授苗家的芦笙、歌舞,还有苗语、苗绣等。
民族村党支部书记王元江说,2016年,有3000多人的民族村,实现了整村脱贫出列。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088元。
此前,望云峰脚下的这个村庄,曾是贵州省的三类贫困村。
三:好日子
愈加红火
望云峰、大石盘两个旅游点,已有很多互推。游客来了望云峰后,张中翔会推荐去大石盘看民族文化;大石盘的经营者,也会在夜间篝火晚会后,推荐游客去望云峰住下,第二天早起看云海。
只是,交通不便,两者的互推效果会受影响。
“让望云峰、大石盘旅游无缝对接,我们已期盼很久。”大同镇民族村的一位干部说,做大、做强产业,会给村民带来更多实惠。
就在采访组到达望云峰的前一天,赤水市交通局、大同镇等部门和单位人员,就一条乡村公路的修建方案现场调研,并与村、企会商。
这条长约2公里的公路,修建于望云峰与大石盘间,可使两个鸡犬相闻的地方往来不再绕山绕水。据介绍,这条路也能让住在山崖下的10多户人家,告别不通公路的历史。
希望将产业做大,也是张中翔的想法。眼下,他正谋划增加体验项目,也希望通过某个项目,将望云峰与大石盘以及山下的大同社区、天桥村等,连接得更加紧密。
“村里的日子,会越来越红火。”王元江说,围绕山地特色和优势,村里自身也在布局。两年前开始,村集体开始发展新的产业,比如种桃树,规划建设竹片加工厂等。 黄黔华王弘扬 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