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致富,先修路。
三月末的清镇,油菜花儿遍地开。走在田间地头,村民种下的果树已发了绿芽,养殖场已修建完毕,入驻的公司接踵而至……致富的希望,正在清镇的山坡上、田野中冉冉升起。
路不通,百业废。
去年以来,清镇市全力建设农村“组组通”公路,据统计,清镇去年共完成185.251公里“组组通”公路建设,打通了126个村民组最细小的“经络”,惠及8个乡镇近4万人。
今年,清镇将加快马力,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组组通”公路184.39公里,为全市扶贫攻坚打通“最后一公里”。
健全机制,为“组组通”公路建设保驾护航
2017年,根据贵州省、贵阳市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实施方案,下达给清镇市建设目标为126个项目185.251公里,涉及暗流、卫城等8个乡镇。
为有序推进“组组通”公路建设,自去年8月30日以来,清镇市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层层压实责任,超前完成了年度计划目标。
清镇市红枫湖镇芦荻哨村一景。 阳红 摄
健全组织领导机构。成立以清镇市委、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常务副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分管交通和扶贫工作的副市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副组长,市交通、发改、财政、移民、农业、国土、林业、民政、水务等部门及各乡(镇、社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扶贫攻坚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调度会,及时掌握通组公路建设情况。
领导小组下设指挥部。指挥部每周召开一次调度会,研究工作推进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工作措施。指挥部下设“一办五组”,负责综合协调、资金保障、技术监管、施工组织、督办督查、信访维稳等工作。指挥部还建立《清镇市农村“组组通”公路工程资金管理办法》《清镇市农村“组组通”公路工程施工图方案会签制度》及《清镇市农村“组组通”公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制度》等,严格规范“组组通”公路项目建设程序。
在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的同时,清镇市还制定科学方案,对建设标准、项目实施模式、质量安全监督、管养责任等明确责任。同时,采用梯次设计、滚动开工的方式开展建设,清镇市交通运输局组织开展电子地图数据采集的同时,分别从交通运输局、业主单位、涉及乡镇抽派人员,组成3个外业组,配合设计单位同步开展现场踏勘,确保高质量完成建设目标。
通过努力,截至去年底,185.251公里的路基建设和路面硬化全面完成,涉及126个村民组,惠及10404户共3629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69人。
今年,清镇上报贵阳市纳入通组公路建设的计划项目为83个184.39公里,拟在8个乡镇建设。其中,暗流镇7个8.121公里,红枫湖镇10个41.384公里,犁倭乡13个18.68公里,流长乡12个14.908公里,麦格乡4个7.871公里,王庄乡13个21.807公里,卫城镇17个31.206公里,站街镇7个39.35公里。
新发村,“组组通”建设带动产业发展
油菜花儿开得正茂,田里新芽刚探出头。3月26日,记者来到清镇市卫城镇新发村,眼前一条5米宽的水泥路往前延伸,将村子串联起来。
据新发村党支部书记吴道兴介绍,这是樱桃井组通往刘家寨的“组组通”公路,全长1.48公里,于去年10月底建成。“以前,这条路的宽度只有几十公分,大家种地全靠人背。”
发展的“经络”打通后,村里养殖业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养殖户逐渐多起来,以前的养殖户则纷纷把养殖规模扩大。刘家寨组的吴道义便是扩大规模的养殖户之一。
图为新发村吴道义家家人正在打扫鸡舍。 记者 杨婷 摄
记者见到吴道义时,他正在鸡棚里做消毒、打扫工作。“前两天刚卖出一批鸡,13000只左右,赚了2万多块钱。”这两天,他正在为下一批新进鸡苗做准备。
“现在路修通了,敢扩大养殖规模了。”早在10年前,吴道义便开始养鸡,然而养殖一直断断续续,养殖规模最多时也就四五千只。
路不通,鸡饲料拉不进来,只能人工中转。卖鸡时,公司的大车也进不来,只能由人背到500米外的公路上装车。吴道义清楚地记得,几年前的一个冬天,当天天寒地冻,路又窄又滑,他们从500米外的公路上背200包谷壳进村,4个人背了整整一天。
“费气费力,还赚不了几个钱。”由于交通不畅,养鸡看不到效益,吴道义只好四处打些零工。然而,他一心想在养殖上做出些名堂。
2017年上半年,得到修路的消息后,吴道义重新回归养殖,并扩大养殖规模,将鸡舍扩大到1600平方米。而新修的通组路就从他家的养鸡场旁经过。
“现在,一年可以养三批鸡,养殖数量一批至少有13000只,三个月左右就可卖出一批,一年卖三批次,一批卖2万多元。”除了卖鸡之外,吴道义还将鸡粪卖到田坝及周边村子,一批卖4000元左右。“鸡和鸡粪的收入算下来,卖一批有接近3万元的收入,一年收入不会低于8万元。”吴道义早就算过这笔账。
路修通后,除了吴道义家,新发村的其余6家养殖户也纷纷扩大养殖面积。村民赵远祥以前守着几亩田过日子,温饱虽不成问题,致富却很困难。通组公路修通后,他也开始搞养殖,“目前养殖规模在7000只左右,一年赚几万块钱不成问题。”
路修通了,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村民的钱包也鼓了起来。据吴道兴介绍,去年新发村共完成3条通组公路建设,目前,全村11个村民组全部实现“组组通”。
通组路修通后,村里还成立了村合作社,发展见效快、低风险的农业种植。“在种果树、绿化树的同时,套装黄豆、向日葵等见效快的农作物,让土地资源充分释放‘红利’。”吴道兴说。
为更好地搞好农业“套种”,去年8月以来,清镇市农业局还到村里开展养殖、种植等技术培训,截至目前,共开展了两期,培训了近40多人。“我们培训不是坐在室内听课,而是专家下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农民,让农民真正学到技术。”吴道兴说。
关口村,“组组通”建设带动返乡创业潮
来到清镇市暗流镇关口村,在大槽组通往水淹组的通组公路旁,村民李玉兵的种植基地里,蜂糖李已长出茂盛的绿枝。
“这一片我种了约80亩蜂糖李。现在路修通了,我才敢种,以前,人爬上来都费劲,更别说搞发展。”李玉兵告诉记者,在来这片基地的途中,要经过一片陡峭的山坡。在他的记忆中,在这座山上搞发展是不可能的事情,“以前上去种地,肥料要人背,给苗浇水要用扁担挑上去,还要绕几公里路。”
守着大片土地,却找不到出路。村民纷纷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全村有三分之一的土地沦为荒地。
图为关口村大槽组到水淹组的通组公路。 记者 杨婷 摄
2017年8月31日,省、市“组组通”公路建设项目启动后,关口村启动3条“组组通”公路建设。其中,从大槽组到水淹组的通组公路接通了大槽、水淹、关口3个村民组,全长1.94公里,是3条通组公路中里程最长、连接村民组最多的通组公路,惠及3个组228人。
通组公路的修建,得到了当地村民的大力支持,“‘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路修通了,对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都有利。”关口组村民胡孝禄告诉记者。
“原来这里没有路,水淹组的村民去政府要绕一个半小时的路。”在大槽组通往水淹组的通组路上,村民项发营正骑着摩托车往回赶。“种地把钥匙掉在地里了,骑车几分钟就到,路修好了真方便。”
靠山吃山,路修通后,村民开始在山上找发展的路子,搞起了种植和养殖。目前,大槽组和水淹组共有50多户搞水果种植。
家乡有了变化,返乡创业的人也多了,大槽组的刘开发便是其中一位,回到家乡后,他立即种了10多亩蜂糖李。
发展桎梏解除了,外地企业也来了。今年1月,贵州智联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正式入驻关口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三变”模式,发展精品果蔬种植。截至目前,关口、云坡、老寨3个村民组的263亩土地已经入股,涉及村民102户。
“让荒地变‘宝地’,我们还将充分利用合作社的优势,帮助村民发展产业和创业,让村民尽快富起来,让村子尽快发展起来。”暗流镇村建中心主任龙永生说。
(记者 黄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