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贵州新闻

【脱贫攻坚 春风行动】贵阳白云区沙文镇蒙台村建强党支部 带领群众增收

时间:2018-04-10

  “村里面带头搞的这个香菇基地,我也入得有股在里头,村里面开了好多次会讲发展思路,我相信组织,肯定行得通。”

  “这几年村里面路灯有了,串户路修好了,活动广场也有了,过年过节还要组织活动,生活越来越幸福了。”

  “不管有什么事,都可以直接打电话找村里面,买合作医疗,村里面给补贴,日子越来越有保障了……”

  近日,记者走进白云区沙文镇蒙台村,提起村子近五年的变化,村民纷纷打开话匣子。

  蒙台村位于白云区沙文镇北部,耕地面积约为1200亩,全村3个村民组,有村民220余户800余人。过去,村里班子不团结,有事相互推诿,经济发展缺乏思路,2012年,被列为白云区后进党支部。

  村民不信任、基础设施不全、发展停滞落后……如何改头换貌?沙文镇从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着手。2013年,蒙台村村支两委选举出新的班子,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严格落实周例会、坐班制等制度,白天加强班子建设规划发展思路,晚上入户走访收集意见建议,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踏实干事。“从我们自身建设出发,基层党支部坚持团结以为民办事为中心,才能聚得拢民心,聚齐了民心,才能谈得上发展致富。”蒙台村党支部书记朱春恩说。

  夯基石筑堡垒 办实事解民困

  “以前每次下班,就要赶回家来招呼娃娃,现在可以在外面安心办事,娃娃每天晚上都在村里面搞的这个爱心辅导班,还有老师辅导,很放心。”张龙银是蒙台村村民,在白云区城区上班的他,下班时间很不固定。

  “像我们这种的村里头有好多家,有些是跟着爷爷奶奶一起,老人家也招呼不到学习。”张龙银说,村里组织的这个爱心辅导班从2015年就做起来了,真正帮大家解决了大难题。

  近年来,村支两委收集村民意见建议形成常态化,群众有事主动办,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同时,蒙台村还开展党员“承诺践诺”活动,每年村党员向群众承诺1-3件实事并公示,兑现情况作为每年党员评议内容之一,用实际行动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要求。

  不仅如此,蒙台村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通过优化村务公开、公示制度,优化民主议事决策程序,修订村规民约,确定相对固定的村民议事日,邀请村民旁听村支两委会议等,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实现阳光村务民主议事,真正听民意、聚民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民困办实事,做好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获得了村民们的信任。

  强设施美环境 打造富美乡村

  打造富美农家,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为给村民提供干净整洁的生产生活环境,蒙台村积极申报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居住卫生环境,制定卫生“红黄黑”牌制,引导村民规范农用具堆放和垃圾投放。实施机耕道道路硬化、修建农业灌溉沟渠、购进垃圾斗修建垃圾池、安装太阳能路灯、修起了村民文化广场,村里70%以上的村民家中还开通了网络……

  村里还组建了文艺队伍,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时节,组织农民体育竞赛、文艺表演比赛,多姿多彩的活动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一到晚上,前面那个小广场上热闹得很,大家都出来跳坝坝舞,条条通组路上都有路灯,照得亮堂堂的。”50多岁的村民陈万琴说。

  “从网上学些新舞步,晚上再去广场上教我们那些姐妹。现在我们也跳出些名气了,去年镇上和区里面组织的广场舞比赛,我们都去参加了,还拿过奖呢。”陈万琴说。蒙台村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乡村环境,村容村貌越来越美,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也越来越好。

  明思路促发展 “三香”产业谋致富

  “这种生黄霉斑的就是坏了的,要赶紧拣出去免得传染。气温升高点,就要把棚摇起来通风,喷水一天三次,看温度每次喷水时间都有规定限制。”今年66岁的韦明贵是蒙台二组的村民,他从去年十月份到村里的食用菌(香菇)种植基地上班,负责日常管理和采摘。

  “前些年跟着村里种香葱,卖得好的时候年收入有几万元。去年,村里又搞起了食用菌种植,我在大棚上班,一个月还能拿到三千多元的工资。”韦明贵说,现在家里的收入越来越多,日子也越来越好了。

  夯实了根基,聚拢了民心。如今,如何更好地带动村民发展致富,蒙台村又有了新思路。村支两委通过多方考察,结合农业资源优势,以蔬菜产业为基础,围绕农业产业种植结构调整,提出了发展香葱、香菇(食用菌)、香菜“三香”产业。

  具体实施过程中,蒙台村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党员+农户”的模式,实施农村“三变”改革,由党员干部带头入股,村民通过土地入股或资金入股,精准扶贫户有土地的以土地入股,也可用扶贫资金入股,建起了香菇、香葱、香菜三大种植基地。目前,香菇(食用菌)基地建成大棚40余个,70户村民入股,致富的发展路子越走越宽阔。

  (记者 梁婧)

  • 上一篇:【脱贫攻坚 春风行动】仁怀3000贫困户乔迁新居
  • 下一篇:探访传奇酒厂毕节大曲 酒精撑起了抗战“输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