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
当前,互联网技术正在加速向农业农村延伸和渗透,在农业技术推广、市场信息服务、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精准脱贫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等也展现出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接下来,应进一步加大“互联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力度,切实促进农业在宽带上增效、农民在键盘上增收、农村在鼠标上繁荣。
“互联网”与“三农”的融合,可以引领技术流、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向农业农村集聚;可以聚合分散的“小生产”,实现规模效益;可以精准对接产销,促进总量结构平衡;可以加速现代科技、管理的应用,实现节本提质增效;可以推动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辟农民就业增收新渠道;可以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有效缩小城乡差距。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正在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新动力。
首先,“互联网 ”嵌入并作用于农业产业链的各环节,有助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
从产业链上游看,“互联网”切入农资市场,将在农资生产、流通、营销、服务等方面影响农资供应,进而引发农资生产商与农户之间的关系变革。
从产业链中游看,“互联网”切入农业生产领域,能大大推动智慧农业发展,从而在更高的技术层面解决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规模化以及产品价值实现等问题,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通过指导农民生产进入育种、栽培、施肥、灌溉、收割等多个环节,可以促进“精细农业”的形成。
从产业链下游看,“互联网”将从“空间、时间、成本、安全、个性化”等角度深入改变农产品消费市场,增强农产品消费者的体验,实现放心消费和个性化消费。
从全产业链的角度看,农业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并贯穿于农资购销、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的全过程,有助于构建新的农村金融保障体系。“互联网”与农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将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生产效率。
其次,“互联网”有助于逐步健全全民覆盖、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农村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成为现代农村发展的关键。伴随着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云服务、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涉农信息服务解决方案APP、SNS信息服务、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居家养老”等新型农村信息服务模式不断涌现,农村信息服务逐渐由自上而下的信息服务模式向个性化、多样化、精准化方向发展。通过“互联网”,为农民生产、生活、教育、医疗、养老等提供内容丰富、快捷高效的数据信息服务。
与此同时,发挥互联网的力量,也有助于精准脱贫工作的有效开展。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随着互联网思维在农村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了良策。互联网可以凭借其信息共享、远程、快捷等特点,促进农村信息发展的流通,打破束缚农村发展的时空限制和“信息鸿沟”,切实有效地推进精准脱贫工作。
还要看到,通过“互联网 ”助力乡村振兴,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城乡数字鸿沟、农村信息孤岛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尤其是在西部农村,有相当多的农民依然对互联网比较陌生,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能力较低,难以利用互联网助力农业生产。
另一方面,偏远地区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虽然近年来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有所提升,但农业数据资源利用效率偏低、数据分割严重,信息技术应用仍停留在示范阶段。
对此,一是要更好利用互联网助力农业生产,让宽带覆盖全部农村、互联网服务现代农业建设全过程、电脑进入所有农户,破解“农村信息孤岛”难题;
二是加快互联网与“三农”的融合,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农村信息服务等进行指导,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人员、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成为使用互联网技术的带头人,带动家庭农场主、合作社成员及普通农户掌握互联网技术,并应用到生产生活中;
三是加快实施农业大数据工程,及时、准确、全面采集农业数据,搭建农资、农产品电商平台,实现农民分析、利用农业数据快捷化、便利化。(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刘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