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网讯 5月13日,“美丽中国长江行——共舞长江经济带·生态篇”网络主题活动湖南站走进常德,分别对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里湖国家湿地公园、穿紫河进行了考察采访,感受生态新变化。
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梅碧球接受记者采访
西洞庭湖恢复退化湿地八万亩 当地渔民从“破坏者”转变为“支持者”
“目前西洞庭湖已恢复退化湿地面积8万亩,70%以上的退化湿地得到了有效修复。”湖南省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梅碧球介绍到。
西洞庭湖湿地是中国淡水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也是中国东亚候鸟的重要越冬地和长江流域淡水鱼类种质资源库。这里生长着维管植物87科259属414种,拥有鸟类15目50科217种、鱼类9目20科111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白鹤、白尾海雕、东方白鹳、黑鹳、白头鹤等。
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瞰图 傅聪/摄
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为追逐短期经济效益,人们湖洲造林、围栏养殖、违法捕捞,过度开发利用湖泊湿地资源,严重破坏了西洞庭湖鱼类、鸟类栖息生活环境,湿地植被及湿地生物多样性导致西洞庭湖湿地严重退化。
为改变这一现状,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应运而生。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刘克欢,祖祖辈辈都以捕鱼为生。作为保护协会的老会员,刘克欢深有感触。“以前的这里是没有鸟的,现在环境好了,鸟也多了,光天鹅就有3000多只。”刘克欢告诉记者,2015年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协会成立后,对电打鱼、电打鸟等行为进行整治,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渔民间也在相互宣传,相互影响,大家的意识逐渐在改变,从最初的破坏者变为支持者,再到如今坚定的维护者,共同守护着一方洞庭水。
毛里湖国家湿地公园 唐俊 傅聪/摄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毛里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湖南省北部、津市东南部,洞庭湖西北边缘、澧水下游。公园由99条沟汊溪河汇聚而成,是湖南省最大的溪水湖,仅次于洞庭湖的第二大天然优质淡水湖,总面积6250公顷,常年蓄水1.38亿立方米。园内有湿地植物403种,湿地动物262种,素有“鱼儿家园、鸟类天堂、植物王国”的美誉。作为古洞庭湖的一湾余脉,公园现有洞庭湖仅存的自然岸线,是湖南省为数不多的未感染血吸虫的溪水湖泊,是进行亲水活动的良好去处。
近年来,津市市委市政府抓创建、重治理、促建设、保环境的力度超常,围绕“调、拆、退、治、建”五大方面做文章,推进43项生态治理工程,大力实施毛里湖水环境综合整治。由渔业用水调整为饮用水源,全面禁止投肥养殖;拆除湖体中全部网箱1.19万口和围栏1.7万米,拆除湖汊拦坝9处,拆除关闭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藠果加工企业10家;实行退塘、退田、退养,累计退还水面15000多亩,退养沿湖1000米范围内畜禽养殖企业258家;实施流域生活垃圾、餐饮垃圾、生活污水治理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在主要入湖溪河建设生态拦截工程,恢复入湖河口湿地1500亩,在湖滨带建设生态涵养林6000亩等等。
经过近几年的综合治理,毛里湖及其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明显改善,由富营养的劣Ⅴ类提升到Ⅲ类,一级水源保护区达到Ⅱ类,湖泊生态环境健康状况趋于良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华灯初上,采访团一行来到了常德河街码头,沉船考察采访整治后的穿紫河夜景。穿紫河是一条古河道,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不断扩展,穿紫河由原来的护城河变成了城内河。生活垃圾、工业废水废渣的随意排放,使其变成了污染严重,臭气熏天的水沟。
穿紫河从臭水沟再变回碧水,成为当地居民休闲的好去处。这一切得益于2006年,常德成为全国第一个用海绵城市理念治理黑臭水体的城市。第一步首先是截污,对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全部进污水处理厂,达标后排放。二是,对雨水管网的水进行净化,可别小看这些水,它混合了各种地面污染物,甚至还有下雨后溢出来的生活污水,污染一点不小。
光这样还不够,还得让河流形成完整的湿地生态链,让水体自主呼吸,自主净化,才能让河流活起来。当地在河里投放不少鱼类等水生动物。工作人员将鲢鱼、螺蛳,甚至一部分甲鱼、乌龟和肉食性鱼类一起投放河中,让河里恢复完整生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常德重新打通了整个穿紫河的“任督二脉”,一头让穿紫河和城市的内陆湖柳叶湖相连,另一头又连通了长江的支流沅江,让城市的水系又重新焕发活力。(贵阳网记者吴鸿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