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畔,与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关联的镇街有 6 个,涉及 20 多个行政村上百个村民组,早年户籍人口 5000 多人。
山地多,平地少;林地多,耕地少。为了保护生态,这里又不能搞大开发、大建设。
巡山的最后一站,我们去了部分与保护区边缘的村庄,以观察这里的 " 生存之道 "。
" 皇木 " 故地 曾守着 " 宝贝 " 无法
两年前,赤水河畔发现恐龙足迹的消息,相信很多读者有记忆。同民镇蔺江村,就是恐龙足迹发现地。但这个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半山腰的村子,还有另一个称谓—— " 皇木故地 "。
当地的小瓜,是早熟蔬菜的代表性农产品
明代,朝廷命人在播州采伐以金丝楠木为主的 " 大木 " 修建宫殿。蔺江村,是其中的一处采伐点,今尚有 " 皇木 " 巨刻。发源于大山深处的古蔺河,从蔺江村流过。当年的 " 皇木 ",在涨水的季节,顺着古蔺河进了赤水河,再入长江,漂往京城。
现在,高达 90% 的森林覆盖率,把山里蔺江村的民居完全包围。" 条件恶劣,山高、林密、地少,发展的矛盾一度突出。" 村委会第一书记朱县飞说。
山里值钱的 " 宝贝 " 很多,比如数量庞大的野生大茶树。这种叶片宽大的茶叶,是制作红茶的上好原料,明代也是国家茶仓重点收储的 " 外贸物资 "。但不通公路,自己加工不了,茶青又运不出去,白白浪费。
农民在地里收割早熟的小瓜
还有毗邻的胜利村 3、4、5 组,上百户村民居住在高山上,过着自产自销的生活。有人试图改造住了几代人的土坯房,可一袋水泥超过 50 元的搬运费,让他打了退堂鼓。
山区的群众,做梦都想有条公路。" 哪怕只能开拖拉机。" 同民镇副镇长、胜利村党总支书记陈小青说。
打通最后一公里 扶贫产业主打绿色
三年前,在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地方政府持下,一条条通村公路,在高高的悬崖上陆续开工,向大山里的村庄延伸。今天,我们的无人机从高空俯瞰,弯弯曲曲的通村公路,挂在几近垂直的山崖上,又跨过山脊,蔚为壮观。
为了帮村民改灶、修路、建房、发展适宜的产业,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易茂红带着 10 多名干部,住进了蔺江村、胜利村。" 群众帮我们保护森林,我们能帮群众搬块砖,也是回报。" 临行前,局长吴太伦如此嘱咐驻村干部,帮助山区群众,有力出力。
在蔺江早熟的小瓜丰收满满
公路通了,商贩开着车进来了。采自深山的蔺江村茶青,从三年前无人问津,到去年每公斤 30 元,今年又涨到 60 元每公斤。一个叫罗智群(音)的村民,两口子仅用一周,采下的茶青就卖了近 4000 元钱。
看到希望的村民,主动退耕山里的土地,种了几百亩大茶树。他们希望大茶树保持水土的同时,还能带来收入。
而在胜利村,今年种植的糯玉米,已有一人多高,抽出了 " 天花 "、开始结穗,即将收货。" 我们调减了普通玉米,但扩大了糯玉米种植。" 陈小青说,再过二十来天,鲜嫩的糯玉米就能进入市场。
农民即将丰收的糯玉米
利用低海拔区域种早熟蔬菜、种糯玉米,是胜利村因地制宜调整产业、带动村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据了解,糯玉米生长期约 4 个月,每亩嫩玉米棒产量 2000 斤以上,市场价为斤 4 元。
高山之上,保护区管理局利用修天然林保护工程巡护通道的便利,打通了从山脚到保护区边缘村落的 " 最后一公里 "。受益的村民,有 10 多户人家开始发展山羊、肉牛养殖,也有人利用高海拔发展晚熟蔬菜。
" 还有很多村民,推倒了土墙房,建起钢筋混凝土的安全房。" 易茂红说。
守住红线 为民谋出路
但在赤水河流域,在自然保护区内,受地形条件限制和因保护需要,不是所有村落都能修路。现有的土地、自然条件,也支撑不起发展需求。
10 公里外的土城镇木槐溪,全组 40 多户人家,生活在密林中河坝中,一头是长两公里、高 300 多米的断崖。出一趟山,要走 3 个多小时。
在保护区及当地政府帮助下,一条条通村公路陆续开通
村民们修路的欲望强烈。木槐溪究竟能不能修路?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吴太伦数次穿过密林,沿峭壁上的小道,走进这个村落调研,与群众算账、交心。
" 木槐溪是很多野生动物的活动场所;这里距赤水河很近,没有缓冲,修路要砍掉大片森林,破坏山体,直接影响赤水河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 他说,更重要的是,木槐溪的资源状况,已不足以承载村民生存。
习水县委、县政府采纳了吴太伦的建议,对木槐溪实行整组搬迁,为生态腾空间。现在,这个村落的村民,仅剩下 4 户待搬家,其余村民大都在县城安置小区居住,有的在新家附近有了工作。
蔺江村也是如此,原本村里有 286 户、1086 人。现在,只有 60 多户人家,还住在原地;还有保护区里的坪河村民组,也正在搬迁。未来,或许还会有更多的村民,为了保护长江上游的生态系统,搬离祖辈生活的大山,以新的方式谋生。
结束语
历时近一周,我们的 " 巡山记 " 系列报道,即将告一段落。但是,这只是我们对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持续关注的开始。
位于赤水河畔的习保区,总面积 51911 公顷,是贵州最大的连片自然保护区,还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保护区内良好的森林,对周边大气影响明显。木槐溪、棕桶坝等区域,受森林调节大气影响,是区内降水量偏高地区,年均降水量 1600 多毫米,高于习水县城等地 370 至 530 多毫米。天鹅池等地,年降水量甚至高达 1700 毫米。
此外,习保区林地系统蓄纳雨水功能强大,对赤水河乃至长江的补水作用巨大。在 4 个月的枯水季中,保护区每月可向地面补充 1697 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座中型水库。
丰富的水汽、径流补充,这对于干热的赤水河谷,对下游的长江,意义不言而明。
习保区还是全球最重要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基因库。目前,已采集到标本的动植物有 3863 种,涉及 569 个科、1898 个属,其中还包括一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百个动植物新种和新纪录种,仅动物类就有 4 个新属、73 个新种、17 个新纪录种(截至 2011 年 6 月)。
守护好这片森林,就是为赤水河,为长江,守住了一道生态屏障;守护好这片森林,更是为地球守住了动植物基因库,为人类未来留空间。
贵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黔华 王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