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村民正在收割红稗
贵阳网讯这段时间,习水县一种远看如野草的农作物——红稗,正逐渐成熟进入收割期。据介绍,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习水红稗,在当地已有400多年的种植史,目前面积仅万余亩,由于其独特的滋补作用,习水县拟将其作为新的富民产业,发展3万亩。
据悉,习水红稗,是莎草科植物,生长于海拔1200米至1400米左右的山区。后来,经人工驯育后,逐渐成为一种特有的农作物,但因产量低等原因,种植量较少,甚至几乎被遗忘,被认为是“濒危农作物”。
在习水县山区,习水红稗的种植,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约有400年左右。此后,虽然种植的面积少,但由于其具有滋补作用,民间从未中断种植。2016年,国家质检总局对其实施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在习水县大坡镇的龙灯村,300多亩成熟的习水红稗,是该县1.5万亩种植基地之一。这片习水红稗的所有者,是龙灯村的集体经济组织,预计亩产量在300斤左右,目前签订的合同收购价为每斤6元钱,因药食两用,其在市场上经加工后,价格会更高。
8月25日,记者在这里看到,已熟透的习水红稗,头顶一簇簇绛红的果夹在微风中微微晃动。10位农妇正在半人高的“草”丛中,麻利地采收果夹。
相对其他农作物,习水红稗并不喜欢肥沃的土壤环境。“土地越肥沃,产量越低。”一位采摘习水红稗的农妇说,即便按照最高种植水平,选择最适宜的土地种植,亩产量最高也不会超过350斤。
据介绍,相对于赤水河谷地区的糯高粱,习水红稗的收购价格高了近一半。不过,一位金姓村干部说,由于产量太低,此前个人大规模种植的农户还不多,市场保障主要靠种植和加工企业自身发展基地。
近几年,因习水红稗的药用价值被发现,习水红稗产品加工出现,市场价格逐渐提高,习水县开始规模化种植。
目前,习水县大坡等镇约有2900多户农民,跟随专门的种植企业种习水红稗。据习水县政府网站的消息称,该县正在设法扩大习水红稗种植面积,计划2020年种植3万亩,产量750万斤以上。
(本报记者 黄黔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