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贵州新闻

【特色新兴产业看贵州】怎么生产让人眼前一亮

时间:2018-09-04

  ——“见证改革开放40年·特色新兴产业看贵州”网络主题活动采访记本报记者 庞博

  8月30日,三穗县颇洞村村民正在采收苦瓜,新鲜苦瓜为村民们带来了甜蜜生活。  实习生 潘德玉 摄

  8月27日至31日,“见证改革开放40年·特色新兴产业看贵州”主题活动媒体团走进遵义市习水县、仁怀市,铜仁市江口县,黔东南州三穗县、剑河县、雷山县,贵阳市开阳县,探访改革开放四十年贵州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变化,观察这片土地上人们生产方式的变迁,以及生活质量和发展理念的变化。采访让记者眼前一亮,并想起一句名言:“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

  一年四季蔬果不断,田园风光美如画卷。逛热带植物馆、观荷花、摘葡萄、购农副产品,在三穗县台烈镇颇洞村,村民把乡村建成了国家3A级景区。

  然而,颇洞村并不一直都是这样“优秀”。2013年以前,年人均收入全县最低,产业发展四处碰壁。

  想求发展,必须求变。

  围绕全村315户贫困人口、1039人的脱贫目标,2013年,颇洞村创新“党社联建”即“党支部 合作社 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流转1800亩土地发展精品蔬菜水果种植;探索“支部实体、强村带弱村、能人带群众”的“三带”党建扶贫路子,成立了三春、春蕾、勤丰等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1200余名村民稳定就业。

  “2015年春节现场分红,现金一摞摞,老百姓笑开了花。”村联合党委第一书记张凯清说,颇洞村的“大丰收”场景给村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如今,颇洞村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生产到生态休闲农业的转变,不仅发展起精品水果、反季节蔬菜、特色菌类、生态养殖等立体农业,开办茶、豆制品、蔬菜深加工企业,发展起春摘草莓、夏赏荷花、秋品葡萄、冬吃菌子的四季循环体验旅游。用村民的话来说,叫“一产接二连三”。

  2017年,颇洞村交出喜人的成绩单:生态农业旅游扶贫示范园接待游客35万人次,综合收入达2.28亿元,村集体经济达213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2260元。

  变,也是铜仁梵净山下的江口县德旺乡净河村的关键词。

  净河村,听名字就是一个出好水的地方。村里涌出的清冽泉水,引来了高端冷水鱼养殖企业,古老的中华鲟、长相奇特的美国鸭嘴鲟、金灿灿的三文鱼,这些村民从来没见过的奇特鱼儿在梵净山脚下安了家。

  冷水鱼产业对水质要求极高,在考察过湖南、湖北等多地之后,贵州东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选择在梵净山脚下落户。

  “山泉嘛,我们这里多得很。”净水村村支书刘国海说,以前,全村人从未想到,家门口的山泉会成为致富“活水”。

  通过“三变”改革,净河村成立生态农业发展扶贫专业合作社,将统一经营的土地、水资源、扶贫政策资金入股企业发展冷水鱼养殖,所得收益按贫困户60%、合作社20%、村集体经济10%,剩下的10%用于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的“6211”模式分红。目前,净河村冷水鱼养殖产业带动全村609户村民入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5户635人。

  变,对于长征故地的习水镇来说,更是可用翻天覆地形容。

  赤水河畔二郎滩,习酒公司酱香酒生产区依山而建,这些厂房是让习酒人骄傲的“液体银行”——优质基酒库存近7万吨,这是一个让行业惊叹的数字,也是习酒目标“力争百亿年收”的信心来源。

  然而上世纪60年代,这片河滩曾经是一片黄荆坡,荆棘丛生。重建仁怀郎庙酒厂的时候,只有来自上级供销社提供的区区20元。

  但是半个多世纪后,黄荆坡成了“黄金坡”,小酒厂成为年两万余吨生产能力的全国白酒领军企业。

  “习酒既是改革的参与者、见证者,又是改革的受益者。”回望习酒的发展历程,习酒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钟方达说,习酒的发展是在改革与市场化浪潮下,工艺坚守传统、体制创新改革、品质厚积薄发的结果。

  2017年,习酒缴纳税收9.84亿元,极大程度上支持着习水县经济发展。同时,习酒还直接提供了5000多个岗位,带动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

  • 上一篇:省博开启“贵博课堂” 鲜活展现贵州风情
  • 下一篇:从上海来了位卖菜书记 道真蔬菜从山里走向山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