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贵州新闻

务川县黄都镇一村寨 走出上百大学生

时间:2018-09-15

  院子全景 冉平元 摄

  遵义市务川县黄都镇一个村寨,因学风浓厚,清末曾有一门考中9位秀才的传奇。新中国成立后,这里陆陆续续考出了上百名大学生,其中还不乏博士、教授。当地村民认为,寨子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村民们舍得花钱送孩子上学,这是让寨子人才辈出的原因。

  一门11个兄弟

  出了9个秀才

  黄都镇黄都社区赵家院子,位于集镇通往务川县城的公路旁。这个仅63户的村寨前是一条蜿蜒的小河,寨后山峦起伏。初秋时节,一块块金黄的稻田与一栋栋白墙的民居交相辉映,一派田园风光。

  “先祖迁居此地时,就是看中后山山脉像笔架,前面的河流像砚台,认为是一块文风极佳的居住宝地,于是在此定居下来。”77岁的村民赵宏业说。

  赵家先祖究竟是哪一年在此定居,目前没有准确的考证。但从村里的相关建筑和文化遗存,以及村民口口相传推断,赵氏先祖或为明清时期来此。

  “最开始这个地方叫桂村,后来赵家人繁衍壮大,就改名叫赵家院子了。”赵宏业老人说。

  根据赵家相关族谱记载,赵氏一门在清代文风极盛,曾有人考中进士。赵氏“治”字辈最为辉煌,一个大家庭中11兄弟竟然有9人考上秀才,这在一个边远乡村实属不易。

  这9个秀才,均为赵氏先祖赵有为之孙。赵家村民说,赵有为是一位学识渊博,又有远见的人,他的儿子赵国成又通过经商贩卖油漆、布匹、骡马等,积下殷实的家底,为供孩子上学打下基础。

  学风盛行

  赵家人才辈出

  赵家院子里,一处十分破旧的老屋堂屋正中上方,悬挂着一块写有“松龄竹节”的匾额,落款显示年代为清光绪十四年戊子岁(公元1888年)。据赵宏业老人介绍,这块匾额的主人,为守节多年的赵母宋氏。

  宋氏的儿子赵恩普,即科举时代赵家院子取得“最高学历”——进士的村民。据介绍,赵恩普曾获清廷委任桐梓县知县,但还未及走马上任,七旬老母就不幸亡故。按旧时传统,赵恩普只得为母守孝3年。

  守孝3年期满,桐梓知县一职已为他人,赵恩普干脆不出去做官了,一边开诊所为生,一边安心教育后人。在他的教育下,其子赵帏丰曾做过民国时期的区长,其孙赵泉也是当地文化名人。

  “赵家院子的人历来重视教育。”72岁的退休工人赵礼镕说,他的爷爷赵深仁,就是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先生”,在赵礼镕家老屋上,还挂有一块赵深仁50岁大寿时众门生所赠匾额,落款显示时间为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

  赵深仁家的教育之风,曾影响了6代子孙40多人从事教育工作,既有原来的私塾先生,也有今天的教师。黄都中学退休的化学老师赵宏修,就是赵深仁的第6代后人,他已从教40多年。

  据统计,从赵家院子走出去的大学生,前前后后有近百名之多。

  政府正规划

  要建村史馆

  公路边的赵家小学旧址,当地政府正着手在这里建一座“村史馆”。据中共黄都镇委组织委员肖婵介绍,在赵家院子还残存着不少上百年的老木房、朝门遗址、古树等。在赵家小学旧址内还有一座有140余年历史的老祠堂,这座祠堂见证了赵氏家族的历史与过去。

  据介绍,赵氏先人赵国珍所建的花院坝,规模有1000平方米左右,全用光滑的条石铺垫成象征“天人合一”的图案。当地老人说,赵国珍当年的花院坝用石都有好几十吨,其老宅的规模也有10多间,是当时院子里最大的三合院。

  肖婵说,这个地方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又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下一步镇里将考虑在此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百姓脱贫致富。

  记者 黄宝华

编辑:何莹莹

统筹:彭钥嘉

编审:干江沄

 

  • 上一篇:军训汇演 展风采
  • 下一篇:全国广场舞展演活动将举行 贵州37支队伍参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