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贵州大型主题调研活动之校农结合集中采访走进贵州大学。
中午12时左右,贵州大学北校区双馨园食堂“校农结合扶贫农产品直供点”人头攒动,学生、教职工甚至还有不少附近居民都选择在这里购买农产品。
“这里的蔬菜很新鲜,价格又实惠,品质、安全都有保障,我们都喜欢在这里买东西。”正在购买水果的学校职工石默仪说道。
贵州大学后勤服务集团饮食服务公司经理杨欢欢说,直供点内每天都会有20到30个品种的新鲜农产品出售,而这些农产品全部来源于我省贫困地区。
除了建立贫困户农产品直供点之外,去年以来,贵州大学积极探索校农结合新机制、新模式,将食堂采购优先与贫困地区贫困户对接,使贫困户“菜园子”直通学校食堂“菜盘子”。
“目前,我校已与贞丰县、丹寨县、台江县、榕江县、长顺县、平塘县、黎平县、镇宁县、金沙县等地极贫乡(镇)贫困农户通过不同形式的合作,实现了5万余名师生的菜篮子与全省贫困农户的菜园子有效对接。”贵州大学副校长金道超说。截至目前,该校食堂农产品采购惠及贫困户2028户、贫困人口7480人,扶贫采购总金额1500余万元。受惠群众中,就包括了平塘县大塘镇新光村的28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从今年5月份与贵州大学合作以来,新光村供应学校黑毛猪50头、大米6万斤、鸡蛋100件,总金额达30.75万元,使得全村的贫困户有了增收门路。”新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胜琦说。
现在,贵州大学与新光村正在合作建设500亩的蔬菜基地,全面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到150万元。“到今年年底,新光村的人均年收入有望从之前的两千多元增加到五千元左右,让全村贫困户顺利脱贫。”刘胜琦充满信心地说道。
而这些,只是贵州大学推进“校农结合”,助力脱贫攻坚、服务农村产业革命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贵州大学整合学校资源,充分发挥智力资源优势,主动对接地方主导特色产业,积极开展院士团队绿色产业扶贫,强化科技服务对产业的支撑作用。近年来,选派了400多名教授、博士和57名科技特派员及18名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到贫困县、极贫乡(镇)、深度贫困村开展产业扶贫和技术指导,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
记者 罗海兰
编辑:何莹莹
统筹:彭钥嘉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