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贵州新闻

余庆县从“四在农家”到“旅居农家”

时间:2018-10-23

  夏末秋初的清晨,遵义市余庆县大乌江镇红渡村显得格外静谧,一栋栋乡村旅馆,掩映在青山绿树之间,错落于蜿蜒小道之间。

  “旅居农家”是余庆“四在农家”的升级版。如今,余庆农村有多个旅居农家模式的景点,它们正在将农村的山水,变成百姓包里的收入。全县有25.6万余村民,从“四在农家”和“旅居农家”中受益。

  作为西部新农村建设的样板,余庆农村改革开放4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是贵州山区发展的缩影。

  A

  罗家坡:“四在农家”发源地

  罗家坡——余庆“四在农家”的发源地,但在上世纪80年代,这里是出了名的穷地方。

  穷到什么程度?当地老人至今还记得那时形容罗家坡的顺口溜:远看秃岭荒坡,近看柴棚草窝;满山遍地干烧地,井水不够一家喝;种的庄稼如蒿草,养的牲畜死的多。家家穷得叮当响,挑柴担草卖的多。

  “外地姑娘都不愿嫁过来。”当时还是罗家坡村民组长的周修平说,为了改变村寨贫穷的现状,他与村民周清泽等7个志同道合的青年聚在了一起,开始商量罗家坡脱贫的路子。大家认为,既然这里离县城这么近,何不种点柑橘运到城里卖?

  于是,从1984年开始,当时这帮年轻人开始植树造林、挖井修渠、拉线牵网、引电进村……几年之后,秃岭荒坡变得绿树满坡。柑橘成熟季节,罗家坡的村民挑着一筐筐水果到县城卖,果子变成了票子。

  尝到甜头的村民,自然就有了干劲。“大家商议说干什么,全寨子的人都积极行动。”周修平说,他们集资3万余元,靠着锄头、铁锹,三个冬天修好了通组公路,解决了出行难题。

  于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罗家坡的村民凭着自己的拼搏、实干,逐步摆脱了贫穷。九十年代中后期,荷包里有钱的村民还逐步装上了电视、程控电话,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第一个“吃螃蟹”的罗家坡,无可争议地走在了余庆农村发展的前列,其求变求发展的成功经验也引来余庆县决策层的关注。余庆县委经反复调研后,将这一经验提炼为“四在农家”。

  2001年,余庆县创造性开展了以“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为核心的“四在农家”活动,积极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和农村发展路子。

  B

  桥底组:试验农村发展新模式

  白泥镇春景村桥底组,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寨,小乌江畔分布着一块块良田,到处可见大棚蔬菜。

  这里是余庆县第一批“四在农家”创建点。“桥底民风淳朴、村民团结、热心家园建设,1999年发展的小叶苦丁茶为桥底的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桥底村民组组长,曾经参与桥底“四在农家”建设的杨光权说。

  原属余庆县小腮镇的桥底紧靠余庆另一乡镇龙溪,因龙溪种蔬菜的农民少,桥底成了龙溪的“菜篮子”。

  2001年正式开始创建“四在农家”后,桥底人每人出资40元,每家每户投入劳动力。材料不足,村民自己到河里淘沙,到河滩揭草皮,上山找花木。

  一个月时间,村民硬化了通寨的主路;一年的时间,全寨路面硬化。在“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开始之前,徐健彰已种了多年的菜,但由于运输条件不理想,他只敢种一两亩。据统计,在2000年“四在农家”活动创建前,这里因交通不畅信息闭塞,桥底人均年收入还不足1000元。

  创建活动开始之后,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蔬菜采摘后就能装车,20分钟就能到菜市场。徐健彰也扩大了种植蔬菜的规模和品种,新增了3亩地的大棚,累计发展蔬菜10余亩,加之自家的六、七亩苦丁茶,年收入最多时达到近20万元。

  桥底等首批创建点取得成功,让“四在农家”迅速在余庆全县范围铺开。截至2014年底,该县拉动投资20亿元,累计建成“四在农家”创建点872个,覆盖67个村居,惠及90%以上的群众。

  C

  红渡村:乡村旅游“升级版”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对建设美丽乡村作出了新的部署后,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余庆农村应该走怎样的发展之路?

  乌江边上的大乌江镇红渡村,原名岩门村。1935年1月,红军率先在岩门的回龙渡口突破乌江天险,这个村子也因此改名红渡。村子里,有保存完好的战斗遗址和新建的陈列馆、纪念馆,不时有游客前来参观、缅怀。

  除此之外,红渡村的田园风光也吸引了大批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在此基础上,以民俗为特色的“旅居农家”应运而生,这种旅游模式也被认为是余庆“四在农家”的升级版。

  乌江社区岩脚村民组,正好处在红渡梯田对岸。这里的村民,以每年每平方米15元至20元不等的租金,将自家的闲置民房租给了旅游公司,打造成既有民居特色、又有宾馆设施的民宿。

  “城里人来了,自然要吃住,我们闲置的民房,就这样变成了钱。”村民胡林说,此前他和妻子在外打工10多年修了栋房子,房子修好后原本打算继续外出打工,却赶上了“旅居农家”的机遇。

  被称为“余庆坊·红渡”的红渡旅居农家,是当地政府于2015年投入5500余万元打造的乡愁主题景点。胡林家的房子被改建成庭院风格的民宿,“签了20年的合同,把12间房租出去开酒店,我们开的农家乐2017年就有8万多元的利润,比打工强多了。”他说。

  “余庆坊·红渡”的成功经验,也正在被其他村寨复制。如今在余庆农村,已形成“余庆坊·玉河”、“余庆坊·河滨”等多个旅居农家景点。

  近20年来,余庆县“四在农家”不仅开创了全国先河,而且成功升级后也进一步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当地官方提供的数据,截至2017年,余庆全县县级财政共投入资金10.28亿元,社会赞助和部门帮扶2.1亿元,拉动群众投资30.4亿余元,累计建成“四在农家”创建点973个。

  在升级版“旅居农家”方面,余庆共打造了35个精品示范点,覆盖10个乡镇67个村居1735个村民组,惠及25.6万余人,全县96%的农民分享了建设红利。

  据余庆县委研究室主任鄢仁嵩介绍,2017年,全县农业生产总值达到了8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0650元,比“四在农家”创建初期增长了391.5%。

  记者 黄宝华

编辑:何莹莹

统筹:彭钥嘉

编审:干江沄

 

 

  • 上一篇:凯里“最美鞠躬”引40万网友关注
  • 下一篇:贵州省0至6岁听障儿童免费安装人工耳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