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李子树上栽种的铁皮石斛
“山高缺水石旮旯,红苕洋芋包谷粑,要想吃顿白米饭,除非坐月生娃娃。”一首来自沿河县中界镇孙家村村民口中的打油诗,道出了这里石漠化环境带给当地群众的生存历史。
近年来,沿河县结合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以及产业扶贫项目,大力推广空心李,让原本零散种植的空心李,扩大至全县191个村的9.28万亩土地,年产量2.88万吨。此外,在孙家村大健康产业园里的空心李树的躯干上,同时种植着许多铁皮石斛,林下则套种白芨,一地长“三宝”,让村民的腰包鼓了。
10月28日,本报记者跟随第四季“美丽中国·跨界科考”活动考察组走进沿河县的首批小康村——孙家村,探寻石头缝里的“摇钱树”。
空中挂“仙果”
在沿河县农业园区示范点——孙家村大健康产业园,当地村民孙大哥告诉记者,以前的孙家村生态环境差,种什么,什么都收不好,只有这空心李子树,结果好,果肉脆、味道甜。
每年7月中下旬,孙大哥会将李子挑到县城里卖,但空心李一年一结,若是收成好,全家吃穿不愁,若收成不好,全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为改变当地老百姓的困境,沿河县把握本地实际,将石漠化治理以及产业扶贫项目引入企业帮扶,科学规划,并请来农业专技人员辅导种植,大力推进空心李规模发展,使原本零散种植的200多亩空心李扩展到全县9.28万亩土地上。
如今的孙家村,成片的空心李树将石漠化明显、水土流失严重的山旮旯绿化了起来,让生态与产业实现了完美融合。
据悉,2013年以前,孙家村一直以传统农业维持生计,人均收入仅4000元左右。如今,孙家村依托引资落户农业园区的乌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规模化发展空心李和大健康等产业,让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上万元,成为该县首批小康村。
树上长“金条”
除了空心李,在孙家村大健康产业园里,还有一个随处可见的“宝贝”——铁皮石斛。漫山遍野的空心李树的树干上长着的铁皮石斛,让前来考察的成员也大开眼界。
“铁皮石斛作为药材中的‘大熊猫’,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市场前景良好。”来自贵阳的杨教授介绍,这种发展模式叫做“林下经济”。它有效利用了资源,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能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可持续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发展循环经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据了解,空心李树上的铁皮石斛是沿河县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发展的扶贫产业,同样给孙家村大健康产业园区的农民带来了可观收入。
地下生“元宝”
“村里的大健康产业园的土地下,还生长着另外一个宝贝——白芨。”工作人员说,林下套种白芨是近年来该产业园在发展中的又一新路子。
白芨经济效益高、用途领域广、产业前景好。通过结合大健康产业和生态建设,采取土地流转、精准扶贫发展模式,目前,孙家村大健康产业园建了40多个白芨驯化大棚,林下套种白芨300亩。
“一地三产业”既是孙家村的一场“土地革命”,也是沿河县推进振兴农村经济的产业革命的缩影:去年,沿河县空心李种植面积达9.28万亩,覆盖191个村,年产鲜果2.88万吨,总收入超过4.6亿元。至2019年,该县的铁皮石斛、白芨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计划达到6万亩,预计中药材总产量达4.8万吨,总产值达到4亿元以上,可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000人,实现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记者 梁俊鹏
编辑:何莹莹
统筹:彭钥嘉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