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湿冷,贵州的云海山林烂漫依旧。改革开放40年来,黔东南州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区域、贵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美轮美奂的黔东南不仅处处有美景,还处处有“新闻富矿”。
11月12日上午,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地方党报新闻扶贫经验交流会暨全国百名社长总编辑“改革开放40周年看大美黔东南”主题采访活动在凯里开幕。来自全国各地80多家报社的150多名社长、总编辑走进黔东南,分享地方党报新闻扶贫经验,共同见证改革开放40年以来苗乡侗寨的发展变化,开启一场新闻扶贫“新征程”。
细数旅游家珍 星光熠熠“闪耀”黔东南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我省东南部,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沟壑纵横、山峦延绵、重崖迭峰,成就了黔东南靓丽的旅游名片。走进黔东南,就走进了山云之间的古寨,走进了芦笙与米酒的神秘,走进了农耕渔猎、杯酒言欢、唱歌起舞的生活……
大美黔东南,不仅是贵州的一块瑰宝;在世界版图上,它也是一片天然去雕饰的绝美风景。盘点全州的旅游资源,美景、美食、美文化如繁星密布,处处闪烁,这份“上帝之手的精心杰作”,其实早在20年前就名扬世界。
1997年,黔东南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目的首选地之一;1998年,联合国保护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又将它列入世界18个原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当时亚洲的两个原生态文化保护圈,一个是西藏,另一个就是黔东南。
再细数近年来“圈粉”无数的黔东南旅游“家珍”——
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到世界自然遗产地施秉云台山;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黎平侗乡,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公山;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锦屏隆里……美名和赞誉源自于黔东南的大美实力。水源清澈、花草丛生,纺车悠悠、山歌传唱,没有林立的大厦,没有世俗的纷扰,在古老村寨田园风光和葱茏茂盛的原始森林里,大自然的纯美被完整保存,让游客为之倾倒。
社会交通发展 粤桂黔经济圈开启“新视野”
与隔绝尘世的风景相伴的,还有因发展落后带来的贫穷。如何保护利用好青山绿水,通过高质量发展换来金山银山?近年来,黔东南摸索出了自己的答案。
11月12日,作为“改革开放40周年看大美黔东南”主题采访活动重头戏,来自各地媒体的社长编辑们开启了为期三天的采访活动。第一站走进凯里市云谷田园温泉酒店、餐厅和园区。
距离城区半小时车程的区位优势,助力云谷田园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走出一条生态脱贫、绿色发展的新路子。2014年至今,园区生产总值达68305.88万元,目前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2万人次,综合收入3亿元,解决大专院校毕业生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常年就业300人。围绕农业转型升级、农村改革的主线,以农业资源、地理区位、生态条件等优势,带动一方老百姓致富的生态脱贫模式,得到嘉宾高度赞许。
“黔东南拥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云谷田园利用这些条件转化成旅游资源,同时带动周边农户脱贫,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广西贵港日报社总编室主任李鹤说。
近年来,贵州经济形势持续向好,航空高铁公路立体交通迅猛推进,深藏大山中的黔东南成为政策红利释放和社会大发展受益地区之一。随着沪昆高铁、贵广铁路、渝贵铁路等高铁动车线路开通,凯里、贵阳、成都、重庆、昆明、桂林、长沙等热门旅游城市被串联起来,出游变得更加便捷。黔东南不仅成为贵州省居民休闲出行的大热地区,更因融入珠三角地区4小时交通圈和经济圈,成为越来越多国内外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
兴一业旺百业 西江苗寨肇兴侗寨带富一方
来到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和肇兴侗寨“两张名片”不容错过。采访第二站,采访团成员走进这两个传奇又神秘的村寨。
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曾点赞西江:“用美丽回答一切,看西江知天下苗寨。”从寨门到电商购物中心,再到酿酒街、刺绣坊、嘎歌古街、观景台,西江苗寨居住着6000多名苗族同胞,山水风光迷人,吊脚木楼鳞次栉比,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一路上记录着西江壮观的吊脚楼群、浓郁的民族风情,采访团成员从未停下手中的手机和相机。
据悉,十年来,西江以旅游扶贫为重点,辐射带动脱贫攻坚。2007年,西江只接待游客1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0万元;到2017年,共接待游客60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9.9亿元。西江各类市场主体,由2007年的50余户增加到现在的1100余户,增长19倍多。目前,西江苗寨“千万元户”达到10户,“百万元户”超过40户,“十万元户”超过200户。在西江,70%以上的村民都吃上了“旅游饭”。兴一业旺百业,在西江旅游业的带动下,成功开发了郎德、格头、乌东等一批传统村落,带动银饰、刺绣、茶叶等民族手工产业和特色种养殖业加快发展,雷山银球茶、雷山鱼酱酸等逐步成为知名品牌。
肇兴侗寨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有着700多年历史的村寨坐落成“舟”字形,南北山峦环抱,寨内流水滢洄,聚集了6000多名侗族同胞。寨中有5座鼓楼、5座花桥、5座戏楼,大小不一,高低不等,风格各异。今年,肇兴侗寨作为央视春晚的分会场之一,绚丽的民族文化、原味的民族风情,让全世界华人叹为观止。
“人不唱歌人会老,花不唱歌花不开。”肇兴是一个以歌养心的家园。近年来,肇兴景区探索乡村旅游促扶贫新模式,让景区内群众共享旅游发展红利。2014年以来,共发放分红资金688万元,租金年收入2460万元,涉及贫困户36户158人,户均年收入达11.28万元。
创新扶贫模式 精品旅游综合体引客来
一方面保持原生态的苗寨风情和浓烈的人文气息,一方面积极进行资源开发,既美丽了村寨,又增加了群众收入,西江苗寨、肇兴侗寨、镇远古城、岜沙苗寨等,成为黔东南旅游带动扶贫的经典模式。在丹寨,以社会资本创新扶贫模式打造的“范本”万达小镇,同样让记者编辑们“眼前一亮”,赞不绝口。
11月14日下午,采访团抵达丹寨县万达小镇。丹寨万达小镇是万达丹寨包县精准扶贫的核心产业项目,2017年7月开业半年来,就成为我省游客量排名前三的单个景区。小镇集中引入丹寨县7个国家级和17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县内非遗文化进行集中保护、传承和弘扬。小镇内共吸纳1390人稳定就业,其中贫困户1027人(户),共有28家扶贫龙头企业和137个产业扶贫合作社产品入驻小镇,间接带动贫困户3202户、12810人实现就业增收。
景区工作人员介绍,小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侗族文化为内核,引入丹寨特有的7个国家级和17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各种民族手工艺、苗侗美食、苗医苗药“精华荟萃”,此外还配套建设四星级酒店、会议中心、客栈影城、大型苗寨锦秀体验剧等。“丹寨万达小镇是万达集团在贵州的‘首秀’,旨在打造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教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综合体。”工作人员介绍。
“小镇建筑采用苗侗建筑风格为主。一次‘黔’往,终生难忘。”短短几天时间,采访团成员用心体会黔东南的良好生态和浓郁的民族风情,纷纷表示将借鉴兄弟地市报的经验,结合本地脱贫攻坚特点及自身媒体实际,以更加有力有为的责任与担当,探索更加灵活有效的新闻扶贫方式和路径,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记者 游红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编辑:何莹莹
统筹:彭钥嘉
编审: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