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走进安顺市普定县的村村寨寨,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一个个村级公司竞相发展,一项项产业竞相争艳,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激情四射……
2016年开始,普定县探索“一村一公司”农村发展模式,致力破解空壳村发展难题,走出了一条“村企合一”的农村发展新路子。
在“村企合一”发展模式下,人们挖掉分割土地的田坎,将破碎的田地连成一片,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迈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激活了农村土地及劳动力资源、盘活资金要素,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如今,遍地开花的产业与优美和谐的环境相映生辉,人们齐心协力筑梦小康,走出了一条新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道路。
探索“村企合一”
土地从分散走向集约,农户从个体迈向组织化
地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贫困是普定长久挥之不去的标签。到2016年,该县162个行政村中,无集体经济积累的“空壳”村有87个,占比53.7%,村级集体经济“短板”严重制约了农村发展。
如何补齐“短板”?安顺市委常委、普定县委书记徐德祥一语道破:走“一村一企、村企一体”道路,盘活发展要素,创新发力做大“蛋糕”,壮大村集体经济,破解农村发展难题。
2016年,普定县成立了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并设立乡镇公司,每个村建立分公司,构建县乡村三级公司运营机制。该县筹集1.72亿元注入172个村居,引导村级公司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化处镇化新村曾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全村2300多人,就有500余人外出打工。化新村副主任兼村公司董事长陈国勇说:“以前都是一家一户种植,土地分散,没有产业支撑。要发展,只有把百姓的土地集结起来,让大家抱团取暖,实现土地集约化,农户组织化。”
今年,化新村获得100万村集体发展资金后,成立了普定县腾飞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功将村里原有的市值800多万元私有股份制公司以247万元收购。腾飞公司依托原有的4000亩农产品种养殖基地,在特惠贷政策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扩大产业规模。并对土地进行了整体布局:山上茶果,平地蔬菜,田里莲藕。现在全村种植了3000亩韭黄,并套种了马铃薯、蔬菜、大葱、生姜等。
在基地上,连片种植的韭黄长势良好,套种的马铃薯正在采收。该村村支书胡波看着一袋袋马铃薯装车,高兴得合不拢嘴,他说:“今年我们在韭黄地里套种了2000亩马铃薯,现在每天都有贵阳、重庆等地的商家前来收购,发展势头非常好。”
除此之外,今年该村还流转了2300余亩土地,正准备扩大蔬菜种植面积。
一村一公司,不仅把农户组织起来,更促进土地集约化,盘活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普定县县长赵开运表示,成立“一村一公司”,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有效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激发生产要素活力。 (下转第3版)(上接第1版)
产业集群化发展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产业规模化闯市场
一直以来,农村发展以单家独户为主,致富能人更是“单兵作战”,缺乏有效市场竞争力。随着“一村一企”全面拉开,村民“单兵作战”时代宣告结束,迈向抱团发展、共闯市场的新时代,产业发展呈现规模化集聚。
走进化处镇水井村,十多位村民正在忙着采收小香葱,基地负责人龚中淘在旁边招呼着打捆,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他说:“今年村公司成立了,我们加入公司,联合在一起,种植规模大了,市场就有话语权。”
他种植香葱五六年了,之前每到香葱销售季节,客商大量要货,他却供应不上,拉到市场上,备受压价之苦。今年村级公司成立后,他和村里的几个种植大户都纳入公司抱团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他说:“现在每天客商都会来运走10多吨,我们的货量充足,价格也不错。”今年,他第一季就种植了50多亩香葱,销售额可达7万余元。
现在,水井村的香葱种植面积达到数百亩,香葱价格一路平稳。除了香葱,水井村莲藕种植迅速崛起,面积达2000余亩。该村驻村干部王泽勇说:“依托村级公司,我们正加速莲藕茶、莲藕深加工等产业链开发,现在加工厂已经启动。”
在村委会斜对面,深加工厂场平工作正在进行,据介绍,今年荷叶茶生产线将建成,届时将年产100吨荷叶茶。
现在的普定,村村有公司,寨寨有产业。该县县乡两级公司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村级公司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坚持一村一策、一村一特,大力发展“资产经营型”“资源开发型”“产业带动型”“服务创收型”“异地置业型”的五型集体经济,引领各区域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进行错位发展。如今,村公司入股农村信用社、建酒店、办工厂、购商铺、建基地等多种经营形式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全县172个村级公司中有资产经营型31个、资源开发型19个、产业带动型87个、服务创收型22个、异地置业型13个。
通过搭建村级公司平台,使农村分散的要素资源整合,使之产业化、规模化,走出了一条新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道路。
为解决产业规模化市场难题,普定县成立了经营合作企业,负责市场营销,保证村级公司种得出卖得好。并引进深圳优纤贝集团,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运营模式,带动贫困老百姓发展有机农副产品,公司保底价回收。目前已签约各类蔬菜种植面积达2万亩。
活力富裕新普定
——激活内生动力,共同致富奔小康
同时,该公司还在普定建设西南农特产品交易中心,该项目设置了农产品展销、安检、加工、仓储及物流中心、农产品交易和电商平台,为产业规模化保驾护航。 徐德祥说:“发展村级公司是在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次尝试与探索,不仅解决‘空壳村’问题,还进一步激发了农村活力,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实现百姓富、生态美。”
在坪上镇砂锅村,一个个“别墅鸡舍”拔地而起,每户贫困农户获得3个鸡舍,养殖了300只高脚鸡。贫困户张永强已经养殖了一个多月,高脚鸡重3斤左右,他说:“有了村级公司真好,给我们发鸡苗,年底每只可卖300元左右,300只就可卖9万元,除去成本,还可以赚4万多元,脱贫没有问题。”
普定县财政局坪上分局局长兼镇扶贫开发公司董事长董文光告诉记者,砂锅村地少人多,成立村级公司后,采取1户贫困户、3个鸡舍、300只鸡的“133”发展模式和1户贫困户、1个猪圈、3头生猪“113”养殖模式,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
现在的普定,随着村级公司的发展,村集体经济壮大,激发广大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小康大道。
不仅如此,“一村一公司”成为村支“两委”的“练兵场”,该县村支“两委”班子中,有352人在公司兼职,其中136名村党组织书记任公司总经理,“双岗书记”遍地开花,通过经营管理的实践锻炼,干部思维、方法不断更新,经营农村、转型发展的理念逐渐形成;村支“两委”的工作从原来的单一农村工作到复杂的经济发展,倒逼村干部学习充电,提升素质。还提高了村级领导班子在群众中的威信,发展上的主导权夯实了基层基础,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
普定县委副书记马照亮说:“‘一村一公司’的‘村企合一’发展模式,是‘塘约经验’在普定的生动实践和升级版,成为普定农村改革发展的‘百宝箱’,推动农村富裕、乡风文明。”
如今,随着“一村一公司”的发展,普定正全力辟出一条条通往小康的平坦大道,一个经济强、产业兴、基础实、百姓富、生态美、社会稳的“活力普定”渐行渐近。
在村级公司带动下,化处镇水井村莲藕种植规模逐渐扩大。(本报记者 胡丽华 杨小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