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提示】2月1日,海口市椰海粮油市场东15栋一仓库,执法人员在此查获一批没有标注生产日期的涉假红糖。商行负责人陈某坦承假红糖不能食用,辩解称假红糖用作“肥料”种柚子等果树提高水果含糖量。记者进一步调查证实,商行负责人所言不实。事实上,假红糖已销往食品流通环节,疑已流向餐桌。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姜飞 实习生郑鑫 文/图
新闻回顾:海口椰海粮油市场一仓库查获一批涉假红糖
2月1日中午,知情人士小弓(化名)向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热线反映称,海口椰海粮油市场15栋109-2号仓库进了一批假红糖,这些红糖包装上虽然印着厂名厂址,但没有生产日期,已经流向食品流通市场。记者实地暗访发现举报内容属实,将暗访情况反馈给了辖区市场监管部门。
海口永兴镇文化路98号,商户已经销售完的涉假红糖包装袋。记者姜飞摄
经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龙华分局城西市场监管所执法人员现场核查,仓库内查获的印有两个生产厂家厂名的假红糖包装上均无生产日期。仓库负责人陈某坦承,假红糖是他们在小厂用葡萄糖等配制的,并非原厂生产的真红糖,不能食用。
不过,陈某辩解称,没有标注生产日期的假红糖主要销往乐东一带,用来种植柚子等果树提高水果含糖量,没有流向食品流通环节。
记者暗访:假红糖确已销往食品流通环节疑已流向餐桌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海口椰海粮油市场15栋109-2号仓库,为海口龙华天天糖商行使用。公开信息显示,该商行注册信息为个体户,经营范围包括:预包装食品、副食品、粮油,不包括饲料和肥料。
2月7日中午,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根据掌握的线索,对海口周边农贸市场走访证实,由上述仓库销售的假红糖,确实已经销售食品流通环节。当天中午,记者在海口永兴镇农贸市场文化路98号,一家专门销售红糖和白糖的摊位上发现,该摊位销售的红糖和白糖有多个品牌,价格不同。记者注意到,其中就有标称“云南省弥勒市竹园镇红糖厂”生产的精制甘蔗红糖。
看到记者询问红糖价格,老板娘肖某某问记者主要做什么用,当记者告诉对方购买红糖是酒店做年糕使用时,肖某某坦言,标称“云南省弥勒市竹园镇红糖厂”生产的精制甘蔗红糖味道不是很甜,但价格相对其他品牌便宜,其他品牌的红糖每斤2.8元左右,而标称“云南省弥勒市竹园镇红糖厂”生产的红糖每斤2.3元左右。记者现场以每袋112元的价格,购买了一包(50斤)红糖。
暗访中记者还发现,肖某某摊位上,还挂着几个已经销售完红糖的空袋子。
针对记者暗访情况,海口椰海粮油市场15栋109-2号仓库海口龙华天天糖商行负责人陈某称,这批红糖确实还卖给了文昌、澄迈以及海口周边商户,是卖给别人种荔枝的,没有让他们当作食品销售。“他们(当食品卖)故意害我我也不懂。”陈某说,卖给人家的时候是说种荔枝的。
海口永兴镇文化路98号商户,公开销售多个品牌的红糖和白糖。记者姜飞摄
执法检查:经营者无法提供红糖厂家检验报告等证明材料
暗访中,记者还发现除了肖某某摊位外,海口永兴镇上还有其他商户经营涉假红糖。随后,记者将掌握的情况反馈给了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秀英分局永兴市场监管所负责人。
当天,海口永兴市场监管所执法人员对辖区卖糖的5个经营户进行了全面检查,发现有3家销售标称“云南省弥勒市竹园镇红糖厂”生产的精制甘蔗红糖。
经执法人员查明,上述3家销售的涉假精制甘蔗红糖,都是从海口龙华天天糖商行进货。其中,2020年9月8日,海口秀英陈某富大米店购进了20包,截至当天还剩1包未卖;今年1月29日,肖某英购进了20包,截至被查还剩半包未卖(其中1包卖给了记者);今年2月1日,海口秀英洪某刚副食店购进了15包,截至被查还未销售。
记者在海口永兴镇购买到的涉假红糖。记者姜飞摄
据永兴市场监管所所长雷艳霞介绍,上述商户销售的红糖包装上除了没有生产日期,且商家无法提供该批红糖厂家的检验报告等证明材料,当天,已责令经营者停止售卖问题红糖,并进一步调查。
目前,上述事件还在进一步调查中。经营者坦承假红糖不能食用,然而,最终还是流向了食品流通环节、流向了餐桌。那么,这些假红糖含量都是什么成份?流向餐桌食用之后对人身健康是否有危害?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将继续关注。
快评:假红糖流向食品流通环节不容小觑
2月1日下午,海口市场监管部门在椰海粮油市场15栋109-2号仓库,查获一批假红糖,老板向记者和执法人员明确表示,问题红糖不能食用,他们只是卖给别人当作肥料使用的。
海口椰海粮油市场是海口乃至全省最大的粮油及副食品批发市场,根据经营者提供的情况看,涉假红糖分别流向了乐东、文昌、澄迈以及海口周边等地市场,尽管老板坚称假红糖只作为肥料使用,但记者暗访发现的情况和种种迹象表明,假红糖确实流向了食品流通环节。
以永兴镇为例,执法人员检查就发现了3家商户批发购进了50包涉假红糖,涉及数量达2500多斤,其中约1900斤假红糖已销往市场,具体去向不明。应该说,记者公开报道的这起事件不是一起偶发的个例,而是涉食品安全的一起系统性事件。由各个基层市场监管所根据记者提供的信息,被动地发现一例查处一例单打独斗的做法,显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食品安全事件无小事。连经营者自己都已承认,涉假红糖不是真正的红糖不能食用,那么这些红糖到底用什么做的?都含有哪些成份?消费者食用后对人身健康有没有危害?如何从源头上消除这起食品安全事件带来的隐患?这些问题,监管部门该重视了。(作者:大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