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龙华区大同里改造前后对比
背街小巷,往往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人文基因。然而,由于城市管理历史欠账,曾经的“市中心”很多变成脏乱差之地。
近两年来,海南省海口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为契机,改造整治了2400多条背街小巷,使“边角地带”重新焕发生机。
没落:巷里巷外“两重天”
海口的背街小巷大多都“上了年纪”,隐藏在主干道和商圈的边角地带。走在里面,仿佛能触摸到岁月的年轮。
龙华区中山街道坐落着有600多年历史的老社区“居仁坊”,几百年来,居仁坊一直是海口政商荟萃之地。
明代千户府、清代同知署、参将署都建于此。
“居仁坊是海口最有代表性的老社区。”海口市龙华区中山街道工委书记王小燕介绍。
被称作“府城”的海口琼山区,是旧时琼州府驻地,堪称海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走进府城,被几条繁华街道和众多高楼大厦包围的金花村,村里34条小街连接着1.5万名居民。
在一条名为“金花四横路”的小巷子里,明代大学士邱浚的故居静静地坐落于此。
位于龙华区的大同里,过去数十年一直是老海口的制衣一条街。
那时的大同里,巷道两侧聚集着几十家裁缝铺,几平方米的小铺面摆满了花布、真丝等各式衣料。
近些年来,这些曾经繁华的老街区慢慢被现代化城市所遗忘,缺乏投入和治理的小街巷“颜值”直线下跌。
“海口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过去只注重主干道整治和建设,小街小巷顾不上。”海口“双创”工作指挥部项目保障组副组长钟钜告诉半月谈记者。
在居仁坊社区工作7年的居委会主任谢荣花深有感触:“道路坑洼,黑灯瞎火,没有绿化,居民也习惯了在小街巷里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一下雨就积水严重,出行困难。”
巷里巷外的强烈反差,让世代居住在此的居民心里很不是滋味。
“生活的街区似乎被遗忘了,我们也好像成了城市建设发展中的边缘群体。”有市民说。
重塑:从头到脚都要变
背街小巷虽然空间小,人口密度却很大;虽是城市小角落,却是百姓生活大舞台。
自2015年开始,海口市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双创”工作,着力补齐城市建设的短板,解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其中就包括对居仁坊和大同里等老街在内的背街小巷进行专项整治。
海口市发动各个区和职能部门,拉网式排查背街小巷,进行分期改造提升。
据介绍,自2015年7月起,截至2016年底,海口市一共改造了2434条背街小巷,共200万平方米。在此基础上,今年将继续查漏补缺,完成169条背街小巷的整改。
“改造提升难度不小,对背街小巷的整治要从最基础的‘脚下修路,头上点灯’开始。”钟钜说。
背街小巷整治改造是一项精细活儿,随着平整道路、规整管线、拆除违建、粉刷建筑立面等“整容”工作逐一开展,栽花种树、见缝插绿、墙画雕塑等“美化”措施也一项项完成。
“硬化、亮化、绿化、美化、文化”让背街小巷面貌焕然一新。
夕阳西下,归家的人、点亮的灯,居仁坊内的小巷里渐渐热闹温暖起来。孩子们在空地上追逐嬉闹着、老人们聚在长椅上闲谈。
“以前黑灯瞎火的,晚上我都不出门的,现在我晚上还要出去歇凉、去老街坊家里串门。”一位老阿婆说。
巷口的小吃店里也如往常一样坐满了食客。很多没有座位的顾客就站在门口大快朵颐起来。
当被问及为何不在外面摆一些桌子,老板娘给的理由很简单:“本来巷子就窄,摆在外面不就占到公共通道了吗?不能自己方便了,却给大家添堵。”
按照“修旧如旧”的理念,一些背街小巷外围的南洋风格骑楼,内街网状小巷,不同建筑形式的民居和庙祠大院,以及历史建筑,都被一一保留下来,延续了老街的风貌。
大同里和金花村,街巷不光是干净整洁了,老百姓的“生态系统”也完全没有遭到破坏。卖肉卖菜卖水果,修鞋修伞修锁……便民生活圈完全没有改变,与以前相比,变化在于一切都井然有序了。
“我们感觉这个工程得民心,绝大多数老百姓都满意。”海口市委副书记吴川祝告诉记者。
2016年4月和2017年4月,海口市委托第三方评测机构对背街小巷改造效果开展评估,群众满意度分别达到95.07%和97.05%。
观念:在改变中转换
“变化大不大?变化得厉害!”祖辈居住在大同里的充叔是“老海口”,说起街道的变化,他数次竖起了大拇指。
大同里社区80条背街小巷全部改造完毕,以前道路两边私搭乱建的铁皮屋已经拆除,如今果蔬摊位都摆放在商铺门内,没有一家占道经营,每家商铺门口都用白线划出了电动车停车位,市民将电动车整齐停放在线内。
充叔高兴的是,社区环境改善了,感觉腰杆儿都直了,自己也有了面子。
谢荣花说,以前外人从路口看到社区黑灯瞎火、杂乱不堪,都不敢进来。现在环境好了,很多外地人慕名前来了解海口文化。“居民现在以社区为荣,自豪地带着亲戚转悠。”
老百姓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意识提升了。过去反正巷子里烂泥污水,街坊邻居乱吐乱扔也没觉得有啥不妥,现在生活环境改善了,会潜移默化地自我约束。
谈到背街小巷的变化,一位负责卫生的志愿者说,最大的变化是居民开始主动维持环境,谁都不好意思做出破坏环境卫生的行为。“现在一天下来也看不到多少垃圾了”。
记者采访看到,市民郑大姐在街边卖鱼,她把刮下来的鱼鳞、内脏等都装在一个盆里,集中丢到外面的垃圾站,还用一块塑料布接住切鱼的脏水。她说,现在街坊邻居都是这样做的。
百姓的自觉意识在提升,对海口的城市管理者而言,从背街小巷改造整治中收获的是治理理念的转变。
采访中,能在不同场合听到海口城市管理者的自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欠账多,城市的“里子”和“面子”以前没有兼顾……
城市管理于细微处见功夫。背街小巷的改造整治,看上去不是“大工程”,却关乎百姓的幸福指数,甚至关乎老百姓对城市管理者的人心向背。
“小角落里是市民的大民生。”吴川祝说。
原标题:原标题:这些脏乱差的小街巷是如何重焕生机的?2400多条背街小巷中看“民心向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