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干部下乡“结穷亲”村民争相甩掉“贫困帽”
贫困户搭“快车”逆袭
如今成致富带头人
海南偏僻山村乡野,曾经山高、路烂、房旧、田荒……是“穷”字的真实写照。今时不同往日,现在你再走走看看,巨变正在上演。
特色种养稳增收、易地搬迁挪穷窝、乡村民宿兴旅游……春日的暖风挡不住铿锵的脚步,精准扶贫的大旗插遍琼州大地的穷乡僻壤,各级帮扶干部躬身一线,各地贫困群众不等不靠,正合力擂响新一轮脱贫攻坚战的催征鼙鼓。
帮扶干部沉下去
走村入户解民忧
清晨的阳光还未跃上枝头,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金屏村委会轻雾缭绕。在村畔山脚的一片竹林里,阵阵清脆利落的伐竹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阿姐,竹狸的窝要注意通风,牙长了也要及时剪喔。”驻村第一书记王大君一边用斧子将碗口粗的翠竹劈成小段,一边反复叮嘱着贫困户王春英。
山多、路远、耕地少,地处琼中西部的金屏村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村民们守着粗放管理的橡胶、槟榔、水稻等传统农业产业过着穷日子。2016年3月,琼中新闻信息中心成为金屏村的帮扶单位,该中心工作人员王大君作为帮扶干部代表与村里人从此结下了“穷亲”。“家里有几亩橡胶地?挂果多不多?”“好几年都不割胶了,槟榔叶没挂果,就靠打点零工挣家用。”长相白白净净、没有农村生活经验的80后小伙王大君扎进这个贫困小山村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挨家挨户走访,可贫困户们支支吾吾给出的答案,让他的心里直打鼓。
“村里怎样才能发展起来?”揣着这个难题,王大君和帮扶干部们挽着裤腿沿着村里的田埂泥路一遍遍地转悠,终于琢磨出了脱贫“药方”——利用村里丰富的竹林资源,发展竹狸养殖。“竹狸爱吃竹子,好养活,卖价又高,市场前景很广阔呢!”
可让王大君没想到的是,当他提出让贫困户们抱团出资搞养殖时,却差点被轰了出去。“万一养不活怎么办?我可不干!”50岁的王春英独自一人将3个儿子拉扯长大,生活的艰辛让她不敢冒半分险,只愿守着几亩薄田和政府免费发的扶贫物资安逸度日,所以即便帮扶干部几番上门,她依旧把头摇成了拨浪鼓。
见大家顾虑重重,王大君只得不厌其烦地上门动员、联系技术指导和病害防疫,拉来新闻信息中心的同事当“外援”,普通话、海南话等轮番上,还隔三岔五拖着贫困户们去营根镇、和平镇等地的竹狸合作社“取经”,总算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竹狸市场卖价是100-120元/斤,政府给我们提供种苗、搭建栏舍,竹狸3个月左右就能下崽……”王春英掰扯着手指头悄悄算了一笔账,明摆着的收益勾得她心痒痒,终于,她和其他5名村民陆续松口,同意每人出资1600元发展竹狸养殖。
4月11日上午,在金屏村竹狸养殖合作社的一排排隔间里,60只毛绒绒的竹狸蜷缩一团犹如皮球般窝在母鼠的肚皮下,王春英俯身小心翼翼地将一大筐细心处理过的条状竹子放了进去。“王大君书记和公司签订了保底收购协议,解决了销路难题,我们只管安心养就行。”王春英笑言,有了扶贫干部和政府做后盾,她和其他社员筹划着扩大养殖规模,而村里其他的贫困户也正蠢蠢欲动地想要赶上这趟致富快车。
贫困农户动起来
争相致富奔小康
“人啊,最怕的是没有盼头,谁愿意当贫困户?我想脱贫!我要脱贫!我不愿孩子在学校里被人说是贫困户……”29岁的王啟旭端坐在主席台上,一字一顿的质朴语言,触动着数百名扶贫干部、致富带头人的柔软内心——这一幕出现在今年3月初的琼中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宣讲活动中。
从贫困户到“脱贫之星”再到“致富带头人”,中平镇大坡村委会丁架坡村村民王啟旭一路不断逆袭,而这一切得益于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地。
一间50平方米的低矮瓦房,半边是残破不堪的土墙,破败的石棉瓦屋顶稀稀拉拉地露出几个窟窿,王啟旭一家6口人多年来便蜗居在此。遇上台风天,寒风夹着冷雨从屋缝里灌进来,一家人只能去亲戚家借宿。“想盖房啊,可哪有闲钱?”王啟旭低头盘算,家里只有1.8亩水田和几亩橡胶、槟榔,一年到头挣来的近万元收入除了要供六口人的日常开销,还有奶奶、母亲那如黑洞般望不到尽头的医药费,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上有老下有小,王啟旭和妻子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村里的老乡纷纷外出打工挣钱盖新房,了无盼头地蹲在村里得过且过,可让他最内疚的是2个已到上学年龄的孩子。帮爸爸在地里扛着秧苗,4岁的女儿和6岁的儿子却不时偷瞄着小伙伴们背着书包的身影低声啜泣,惹得王啟旭心里一阵泛酸。“3000块钱的报名费,我实在是拿不出啊!”
王啟旭一家的困难,扶贫干部看在眼里。2014年,在村委会主任和镇干部的帮助下,王啟旭向村委会递交了贫困户申请书,于当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光种橡胶槟榔不行,村里土地有限,不如试试养些猪和鸡吧!”没过多久,帮扶干部便送来了5头猪苗和170只鸡苗,给王啟旭指明了脱贫方向。
教育、医疗、住房……随着琼中精准扶贫政策的不断深入,压在王啟旭心上的“大山”也被一座座搬走。2016年6月,王啟旭申请到6万元的危房改造补贴,自筹6万元,盖起了一间90平方米的新房。与此同时,帮扶干部帮年迈的奶奶申请了高龄补贴、新农保和新农合,并给他们全家申请了大病医疗保险和新农合,让王啟旭顿时没了后顾之忧。“今年年初,我拿着卖猪挣来的钱给2个孩子交了学费,终于了了一桩心事。”经过半年摸索实践,王啟旭早已从养殖门外汉成了半个“土专家”,卖猪、鸡的钱再加上其它收入,足足挣了3万多元,让他彻底甩掉了“贫困帽”。
“光有好政策不够,还得自己肯干。”今年年初,王啟旭刚刚被评为“脱贫之星”,一个大胆的念头便从他的脑海闪过——成立养猪专业合作社。“我想把自己的养殖经验传授出去,村里好多贫困户也想跟着我养猪,所以我想试一把。”如今,“养猪达人”王啟旭正忙着四处筹措搭建专业猪舍的资金,描绘他的产业发展蓝图。
脱贫攻坚背景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的深情寄语,标示了全面小康的要义和难点。
“让全面小康属于每一个海南人”——这是省委省政府掷地有声的承诺,也是向中央立下的军令状。
回望“十二五”期间,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整村推进扶贫遍地开花,特色产业扶贫形成氛围,贫困人口由82.9万人大幅减少到47.7万人,打响了脱贫攻坚的“当头炮”。
“十三五”开局之年,2016年全省上下齐心协力,组建起冲刺全面小康的海南阵线,净减少贫困人口19.0421万人。“三年攻坚,两年巩固。”2020年,且看老乡喜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