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家钦在整理书架。
“看看邓小平传,读一读毛泽东思想,再看看孩子们在书院的学习,这样的生活很舒心嘞!”乐东黎族自治县九所镇的镜湖村内,每天上午10时许,76岁的村民吉承典照常来到村里的芬芳书院,收拾收拾书架、整理整理书桌、帮着清扫垃圾……
自去年10月22日书院开张后,来书院看书、帮忙就成了吉承典老人生活中的“保留节目”,“书院的兴建多亏了吉家钦嘞!”
吉家钦是乐东镜湖村人,早年在贵州从事公益事业。2016年,吉家钦带着自己的团队回到故乡进行公益创业,发起、建设镜湖芬芳书院,参与镜湖村文化广场建设,成为村里的名人。“我们的目标是让镜湖人不仅能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还‘闻得到书香’!”吉家钦说。
村里的学生在书院内挑选书籍。
重建书院,归乡客诉乡情
芬芳书院并不大,5间阅览室一溜排开,一条通道贯穿始终,颇似“大通铺”。
不过您可别小看了这间乡村书院。“书院阅览室功能齐全,能够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吉家钦说,书院分别设有图书室,拥有藏书3000余册,供老年人、年轻人及学生使用的不同阅览室,并且配备了电脑、WiFi等设备,面向所有村民免费开放。
芬芳书院的建设,说起来还有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
“原先村里是有书院的,和关帝庙在一起。”吉家钦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书院受到冲击,就此关闭。而他重建书院的想法其实也很简单,“回乡看到村里老人越来越多,却没有一个合适的文化场所供老人们使用,大部分老人在小卖部打牌混时间。我觉得这种生活方式很不好,所以有了重建书院的想法。”
事实上,镜湖村是一个文化氛围很浓厚的村庄。“镜湖村现有村民近3000人,其中出了200多名大学生。”镜湖村党支部书记吉家证表示,村内学风浓厚,年年都有孩子考上大学,因此当吉家钦提出重建书院时便获得了大部分村民的支持。
吉家钦透露,建设书院共耗资近40万元,其中一部分资金来源于基金会,而更多的资金则来自于村民捐款,“书院的藏书也主要来自于社会力量的支持,其中北京蔚蓝基金会向书院捐赠了价值5万元的图书,图书类别有农村类、儿童类及课外教育书籍。未来书院藏书将稳定在1万册以上。”
芬芳书院的选址也经过了认真考量。“从书院出来是村内有名的举人故居,清代举人吉大文的故事至今仍在村里流传。”吉家钦说,吉大文于清咸丰元年中举,被称为“开200余年崖州文运先河”,“吉大文热心家乡教化,积极倡建学宫、书院,一直是我的榜样。”
为了更好学习前人精神,吉家钦在村中倡议成立了吉大文研究会,并将研究会的办公地点设在了芬芳书院,以书院为据点,立志将前人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
2016年5月,村民自发筹集资金修建村文化广场,包括老人活动中心、村民大讲堂及庙宇等。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共有3000多人捐款,捐款金额将近150万元,“村文化广场将在今年春节前开张。”
对此,吉承典感慨说:“想不到村民对修建书院、文化广场如此热心,这一次真的把人心聚拢起来了。”
芬芳书院成为镜湖村民享受文化生活的好场所。
公益社区,让村民“抱团取暖”
吉家钦表示,吉大文研究会成立以后,他们在村中优选了一批年轻村民作为志愿者队伍的骨干成员,每日到芬芳书院、村文化广场出工,“以清洁卫生、日常管理为主要工作,为村内营造文化氛围塑造良好的环境。”
除了吸纳年轻人参与,吉大文研究会还动员村中的老人加入。“因为镜湖村产业转型,大部分人已经不再种地,很多老人希望能有发挥余热的机会。”吉家钦说,研究会为此大量动员村内的老人参与文化建设,“村子里现有65岁以上老人近500人,大部分人已经成为我们坚实的后盾。”
“我认为社区服务要有深度,才能有意义。”在吉家钦看来,书院与文化广场既是社区的公共空间,也要成为社区的教育空间,“简单来说,芬芳书院不应该只有看书这个单一功能,它应该要起到凝聚村民思想的作用,在村内形成共同体,让大家‘抱团取暖’,更好更快地发展。”
对此,吉家钦有了诸多设想。“未来将在书院开展更多的乡土文化教育活动和青少年课外教育活动。”吉家钦说,目前他已经着手收集镜湖村内的历史名人、文化古迹等资源了,将整理成镜湖村村史及村民口述史,并与青少年教育结合起来,“目前芬芳书院主要还是集中在青少年教育活动上,书院已经成为孩子们放学后学习生活的首选场所。”
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的镜湖村文化广场将成为村内的另一文化中心。“村文化广场包括老人活动中心、学术讲堂、乡愁展览馆等内容,还将成为村里的学堂,从外面请教师为村民讲课。”镜湖村文化广场项目负责人吉才耀说,镜湖村毗邻乐东九所镇镇墟,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而村民对交通安全、用水用电等意识不强,因此与城镇化有关的安全生产、生活教育将成为村文化广场未来的主要内容。通过建设芬芳书院与全新的村文化广场,镜湖村文化设施将覆盖村内99%以上的村民。
通过建设芬芳书院,成立吉大文研究会,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打造公益社区,最终将镜湖村建设成一个时尚农村,是吉家钦的“终极目标”。
“这个公益社区与传统慈善不同。”吉家钦说,与传统慈善中“小部分人做大量事”的模式不同,镜湖村公益社区将“让村民参与更多的公益项目”,从而提升他们对公益的认可度,“去年9月9日公益日,镜湖村共筹得爱心款项80余万元,说明大家对公益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不仅如此,还有越来越多的村民成为村中的志愿者。“村文化广场建设过程中,很多村民志愿加入基建工作队,不仅不收工钱,还有自贴材料、设备的。”吉家钦说,“目前镜湖公益网络里已有700多名成员,其中将绝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也纳入了公益网络。”
在这样的氛围带动下,村里的孩子们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每天从书院离开时,每个孩子都会自觉把自己的位置收拾整洁,也从来不需要人专门看顾,养成了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吉家钦说。
公益兴盛,带来镜湖巨变
“自乡村书院重建伊始,村‘两委’的工作相较于以往好做了很多。”在吉家证眼里,以前的镜湖村宗族氛围浓厚,村干部工作很难开展工作,“而现在村干部说话有分量,村民也信任村干部,这都得益于吉家钦发起的公益社区。”
吉家钦透露,修建村文化广场的土地是村集体土地,曾有17户人家种植庄稼。“而当时征地建文化广场的通知发出后,很多村民不乐意。”吉家证说,后来村干部与吉大文研究会成员持续1个月每天登门,给村民讲政策、讲好处,“我们给村民说‘村文化广场建好了,能请人搞演出,能请人来讲课,对所有人都有益,尤其是对下一代的教育有好处’,后来村民一想是这么个道理,于是自发清除自己种植的庄稼,一分钱补偿都没要。”
通过这一次别开生面的征地,村干部在村民中树立了好形象。“现在包括基建、征地等在内的各项工作都能够顺利开展,这就是镜湖村公益事业蓬勃发展以来,村子出现的最大变化。”吉家证说,村干部也在公益社区建设过程中打开了“思维新大门”,“我们现在与吉家钦在更多项目上进行合作,支持力度也更大了。”
吉家钦表示,下一步,自己的团队将在镜湖村内构建村级经济孵化器,利用芬芳书院及村文化广场的大讲堂,邀请致富能手和产业专家分享经验,组织更多村民发展产业,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