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符致明在教学生剪纸。本报记者张期望摄
3月29日上午,在文昌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间教室里,6名十五六岁的少年正围着一张大桌子剪纸。教室很安静,纸张的断裂声都能听得清清楚楚,42岁的特教老师符致明正比划着双手指导孩子们剪纸。孩子们不时微笑着抬头看老师一眼。
文昌市特殊教育学校,位于文昌实验高中和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中间,和两侧的学校相比,除了铃声一样清脆响亮外,显得无比安静。这所学校很小,只有一栋教学楼,学生也很少,共有48名学生,不能和旁边两所有着数千名学生的学校相比。
就在这所小而安静的学校里,符致明坚守了17年,教育了一批又一批聋哑、智力障碍学生,从无半点怨言,他享受着这份工作带给他的快乐。
倾心特教17年
落下“职业病”
“在我们学校,眼睛和双手是最重要的,一切交流离不开它们。”24岁就开始在文昌市特殊教育学校任教的符致明在进行语言交流时,显得有些木讷,手会不由自主地比划几下,普通话里总会不时蹦出几个当地方言词汇。但当他用眼睛盯着学生,快速地舞动着双手,学生也同样快速舞动着双手回应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他们都是健谈者。
1997年,符致明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毕业回到家乡,成为文昌市东郊镇的一名小学老师。2001年,文昌市特殊教育学校筹建期间,符致明被文昌当地教育部门抽调过来,从此走上了特教老师的岗位。2002年秋季学期,文昌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始招生,那一年学校一共招收了14名聋哑学生。此后,学校招生人数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学校有64名学生。
“17年了,我每天都在学校,绝大部分时间是用手语跟学生沟通,所以跟正常人交流时,也会不自觉地加上手势。”符致明打趣地说,担任特教老师之前,他并不是这样的。这种习惯是他在文昌市特殊教育学校任教两三年之后才逐渐形成的。因为吃住都在学校,经常要跟聋哑学生交流,他的这种习惯不但无法改正,而且在环境影响下逐渐加强。
“我跟别人开玩笑说这是一种特教职业病,但我不会因此懊恼,因为我收获也不少。”符致明乐呵呵地说,帮助这些特殊的孩子打开学习知识的窗户,为他们点亮人生之路,他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在他的悉心培养下,文昌市特殊教育学校走出了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学生。2008年,白萃红同学被评为文昌市“三好学生”,黄丹梅同学获得海南省残疾人运动会200米跑第一名的好成绩;2009年,林帅同学被评为文昌市“三好学生”;2016年,患有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白云鹤被“聋人界哈佛”——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录取……
耐心付出
赢得学生灿烂笑容
“由于听力障碍,无法正常跟人沟通,有些孩子的心理很脆弱。”符致明说,在文昌市特殊教育学校,是听不到训斥声的,你能见到最多的是老师、学生脸上的微笑。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老师有充足的耐心,去反复跟学生交流。
“比如在课堂上,你教正常孩子一个成语,可能三五分钟就教会了,但是教聋哑学生,可能需要10多分钟,甚至半个小时。”符致明说,由于手语在表达方面多少存在欠缺,老师用手语解释词汇的时候,会受到一些制约,你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方式作出解释。如果碰到学生犯了错,老师先要想好教育的方式,然后根据每个人性格特点,想出一套教育方法才行。“有的孩子有点自卑,方式不当很容易让他们接受不了。”他说。
符致明骄傲地说,在文昌市特殊教育学校工作17年,他几乎没有对学生发过脾气,“不是我没脾气,而是我不能发脾气。”正是耐心的付出,让他在学校很受学生欢迎,学生生活中也最爱“麻烦”他。“宿舍的灯坏了、教室里的桌椅坏了这些小问题,只要碰到我,他们总会找我去修。”
在学校,符致明没事也会跟学生开开玩笑。“其实,他们是懂事的。”符致明说,由于这里的学生大部分是寄宿生,每次学生生病了都是他送去医院。当躺在病床上的学生用手语和微笑表达谢意的时候,他能感觉到,学生把他当成亲人一样看待。
“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但是老对着你微笑,用手比划心形送给你,这样的场景让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符致明说,这种无声的微笑,最能打动人心,也让他感觉到自己从事的工作非常有意义。
“我们这群老师很特殊,外界关注的也少,但是我很安心。”符致明告诉记者,尽管特教老师的工作很辛苦,但他很享受这份职业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我们从事的是让弱者有力的职业,心中要充满爱,用爱去温暖他们的心灵。当我看到原本自卑的聋哑学生走在街上,微笑着跟人点头打招呼时,我就感到非常欣慰。”他说,自己很喜欢看到学生的笑脸,因为那代表着一种阳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