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保卫照料山鸡。(通讯员朱德权供图)
“咯咯哒……”8月22日下午,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牙挽村的一片龙眼林里,“鸡司令”丁保卫将一瓢玉米洒向空中,身姿挺拔的成群山鸡瞬间闻声飞至。这是琼中红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山鸡养殖基地,在吸纳137户贫困户525人抱团入股后,如今养殖规模已发展至可年产150万只山鸡种苗和10万只散养山鸡,年产值达200余万元。
“五个统一”品牌运营模式 月销万只供不应求
房前屋后圈地围栏,随意撒上一把饲料,或是任其自由觅食……在农村,养鸡几乎是家家户户发展庭院经济的首选,虽说投入小回报快,一年到头却挣不回几个钱。问题出在哪儿?“农户一般都是散养山鸡,不仅规模小,防疫工作往往也不过关。”曾培育出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霸王岭山鸡”,丁保卫可谓是自学成才的“土专家”。在他看来,只有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才能打破养鸡不赚钱的“魔咒”。
2013年,在考察五指山、屯昌等中部市县后,丁保卫发现琼中的植被丰富、气候湿润,十分适合山鸡养殖,随即将事业版图扩张至此。当年年底,他在红毛镇牙挽村盖起5间鸡舍,首批引进1000只山鸡苗,成立了琼中红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从育种到出栏,红丰山鸡养殖基地摸索出“统一供苗、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标准化山鸡繁殖模式,也吸引来各地客商争相洽谈。
“现在每个月几乎鸡苗还没有出栏,就已经有客户打电话过来预定了。”丁保卫告诉记者,目前这些山鸡主要通过电商、批发和零售等方式,销往海口、三亚及其他市县的各大酒店,每月销量可达一万余只,几乎供不应求。
贫困户抱团“入股” 盘活脱贫产业链
科学化养殖带来良好效益,但受限于人手、财力等限制,要壮大山鸡养殖的规模,却绝非易事。“市场前景好,投入也小,很适合贫困户。”2016年初,当丁保卫为扩大鸡场规模四处奔走时,发现红毛镇政府正在为当地贫困户寻找脱贫新产业,双方一拍即合。
2016年9月,红毛镇牙挽村、草南村、番道村的137户贫困户525人终于签下同意书,每户获得红毛镇政府扶持的3000元作为股金购买种苗,按照山鸡养殖周期4个自然月和保底成活率不低于80%的利润分成模式,入股红丰公司的养殖基地。
“不到4个月,我们就为贫困户发放了共计10万余元的第一期分红。”丁保卫告诉记者,随着“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模式不断发展成熟,接下来还将有170余户贫困户“入股”,合作社的规模也将扩大至年产山鸡20万只。
与规模扩张同步进行的,还有品牌化的打造。目前,丁保卫已成功注册“琼中山鸡”商标,不仅带动着贫困户脱贫致富,也正让这一只只藏身山林之间的琼中山鸡逐渐声名鹊起。
原标题:贫困户抱团入股“五个统一”标准化养殖
一只只“琼中山鸡”飞出大山
年产种苗150万只
产值达2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