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如何用中国的办法破解这道难题?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突破口,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成为今年深化医改的“重头戏”。(4月14日《人民日报》)
有句俗话叫,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说起寻医看病,很多人都有痛苦的经历:看病难,看病贵,恐怕是很多人的切身感受。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身体有恙,打个电话,让家庭医生直接上门服务。这样的现象在一些发达国家,非常普遍。他们区别于医院门诊,注重提供私密、细致、耐心的服务。如今,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
过去,有的群众提到看病就医,就感觉是件难事。如今,实行医生直接与家庭健康签约后,只要身体不适,可以随时给家庭医生打电话,家庭医生也会上门随访,家庭医生已成为公认的“健康守门人”。居民选择家庭医生就诊或转诊后,就可享有优先预约就诊、慢病长处方、延伸处方等“大礼包”,使签约居民享受“多快好省”的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居民看病尝到了甜头,让居民看病治疗有了方向,为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奠定基础。
2016年,国务院医改办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在一些较早推行家庭医生服务方式的城市,却遇到了群众参与热情不高乃至难以推进的尴尬。究其原因,主要是认识和观念上的误区作怪,加之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群众难免对签约医生缺乏信任。要打开家庭医生“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需要相关部门对家庭医生“平民化”进行广泛的普及宣传,让群众认识和感受到专业家庭医生惠民便民的善意,用优质服务和优惠政策吸引居民积极参与签约。
社会地位不高、职业前景不佳、收入水平偏低,这是基层家庭医生面临的普遍问题。很多医生出诊还要爬山路、开摩托,条件很艰苦,付出和收益亟待一个平衡。医生数量少、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招人难,留人难”成了各地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的一道难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重要的一环是要考虑到基层全科医生的权益,从注入政策动力、完善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强签约医生队伍建设,建立相应激励机制,提高其积极性,切实保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正常化运行,让家庭医生真正承担起居民健康“守护人”的职责。只有保障签约全覆盖,医生干活才更有劲头。家庭医生队伍更稳定,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群众,也才能为我国家庭医生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家庭医生何时才能到我家?据报道,2016年,河北省分级诊疗试点全面铺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序启动。京津冀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合作已达260多家。今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要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覆盖率达到60%。承接京津优质医疗资源转移,在全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推动“院院”联合、引进优势专科、开展共建共管。可见,家庭医生正在走入百姓家。但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人人拥有家庭医生的梦想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多方配合、多策并举,稳步、科学推进,家庭医生式服务才能够真正服务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