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25岁的莫莫和张晨开始技能交换,张晨教莫莫珠绣,莫莫教张晨缝纫、制版、量体。社会技能交换风靡成都,这个话题在豆瓣小组多年长盛不衰,成都技能交换的网友多达2万余人。(5月9日《成都商报》)
像张晨和莫莫这样,通过技能交换实现双方发展,是技能交换这一方式的愿景,也是许多人的期待。然而,在成都技能交换小组的21493人中,每天发帖寻求技能交换的络绎不绝,热度不减,但能够成功交换的人却是凤毛麟角。有人形容,要成功,比谈恋爱还难。
技能交换要想美梦成真,首先要进行技能需求匹配,这需要大数据助力。进一步来说,需求匹配成功,双方的物理距离、交换场地、技能水平、交换时间等因素,也会影响技能交换的实现。所以,有人认为,技能交换的社交属性大于学习属性,本质上是一种以学习为借口或者噱头的交友。
的确,技能交换确实存在一些困难,但就此否定这一新生事物,并不恰当。技能交换之所以出现,并热度不减,就在于其先天优势。张晨为了学会量体,曾向老师傅请教,但作为看家本领,没有人认真指导。而技能交换不同,为了满足自己的学习需要,就得把看家本领教给对方,才能学到自己希望学习到的本事。
相较于找培训班,技能交换免去了学习费用,一对一的交流,相对灵活的学习方式和时间,是各种培训班难以达成的。这里面所蕴含的社交功能,也是培训班难以实现的。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人们进行技能交换,可以是用于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就业能力;也可能是纯粹的个人兴趣,用来丰富自己的生活。随着人们休闲方式的多样性,除了旅游,学习新的技能,也是一种新的休闲方式,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些都为技能交换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技能交换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狭隘地理解并不恰当。所以,从发展前景来看,应该相信,只要再给予其适当的条件,技能交换这颗种子,是能够枝繁叶茂的。(关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