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衡水5月20日讯(邢梅智 张千)从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到台城特别支部创始人弓仲韬;从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台城特支,到河北省第一个中共县委——安平县委;从抗日游击队大队长王东沧,到“冀中子弟兵的母亲”李杏阁……星火闪烁,旗帜猎猎,均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初入台城村,一排排整齐的农户院落相连,白墙灰瓦,绿树掩映,道路干净整洁,好一派如画的新农村美景。村东的“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尤为醒目,左侧火炬雕塑高高耸立,顶部的红色火焰呈熊熊燃烧之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星火燎原,纪念馆内感受红色文化。邢梅智 摄
讲解员介绍红色历史。邢梅智 摄
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弓仲韬与李大钊两人握手的雕像,生动传神。主展馆面积890平米,展览面积607平米,,分为“火种觉醒”(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成长斗争”(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砥柱抗战”(抗日战争时期)、“燎原解放”(解放战争时期)、“执政发展”(建设改革发展时期)五个展区,布展图片、照片等资料600余幅,收藏实物200多件,详细介绍了安平县台城特别支部和安平县委的诞生过程、安平县委领导安平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战斗里程以及安平县人民在“两个第一”的鼓舞下,近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说起弓仲韬,可能大家会觉得有些陌生。但是就是他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和河北省第一个中共县委,造就了“两个第一”的历史丰碑。
弓仲韬,1886年生于衡水市安平县台城村,1916年考入北京法政大学,1919年参加"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同年大学毕业后,在北京沙滩附近一所小学任教,因经常到北大图书馆翻阅进步书籍而结识了李大钊。1923年4月,李大钊介绍弓仲韬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派其回到安平县台城村,着手建立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回乡后,弓仲韬在村中创建了"平民夜校"和农会,从中培养党的积极分子,并发展本村村民弓凤洲、弓成山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3人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安平县台城特别支部”,弓仲韬任党支部书记。台城特别支部的诞生,为河北省第一个中共县委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1924年8月,安平县已有党员20人,党支部3个。为了加强对全县党组织的统一领导,弓仲韬召集三个党支部的代表,召开了安平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建立了河北省第一个中共县委——安平县委,弓仲韬任县委书记。
“1964年3月,弓仲韬病逝于哈尔滨。临终前,他再三嘱咐子女务必要把节省下的1000元交给党组织,作为最后一次党费。”安平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建抓说,弓仲韬为建立和发展壮大党组织,披肝沥胆、耗尽心血,甚至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即使被敌人弄瞎了双眼,仍矢志不渝、赤心向党,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一切。
近年来,安平县涌现出了“上校村官”王晓勋、“最美老板”杜光华等英雄模范人物,在经济社会发展大潮中传递着正能量。为弘扬红色文化传统,安平依照建强“红色阵地”、强化“红色教育”、抓好“红色服务”、做大“红色产业”的思路,先后承办和参与了红色电影《台城1923》的拍摄和现代评剧《火种》的编排,出版了《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红色图书,艺术地传承和弘扬了优良革命传统,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以“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为核心,把安平县南王庄展览馆、烈士陵园、圣姑庙、孙犁故里、丝网博物馆等教育旅游资源连点成片,打造集革命传统教育、民族美德教育、历史人文教育、现代成就展示于一体的红色旅游线路,彰显安平县红色文化底蕴,用红色文化传承激励经济社会迅速发展。
在红色文化的传承和激励下,当地经济社会事业也发展迅速。“台城村是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地,作为一个党员感到光荣。”老党员弓铁锁老人说,每年来村里参观的人很多,他多次给来访者讲述过去的故事,现如今台城村的发展更是让老人感到欣慰。“村里很多人都做丝网生意,一年不少挣钱。”据介绍,安平着力发展丝网产业,年产值超过500亿元,从业人员逾10万,产销量占全国80%以上。近年来,在几届党支部的带领下,全村大力发展丝网业,丝网加工户有300多户。如今的台城村,已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