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55号的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旧址纪念馆。第一套人民币在此发行。
[阅读提示]
1948年12月1日,在中国金融史、货币史以及石家庄历史上,都是一个重要的日子。
这一天,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石家庄中华北街11号(今中华北大街55号)有名的“小灰楼”成立,全国第一套人民币开始发行。
人民币的诞生,对解放战争的推进,对解放区货币的统一,对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建设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套新货币的发行并非易事。今年,恰逢我国第一套人民币发行70周年,让我们共同追忆人民币诞生背后的故事。
一次会议举行,
成为货币统分转折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旧址纪念馆内的日历状雕塑上,时间定格在了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及第一套人民币诞生的这一天。
邯郸武安的冶陶镇,透着历史的沧桑。71年前,这里召开了一次著名的会议——华北财经会议。
1947年,解放战争的战火燃向西北战场,3月13日,国民党集结20万军队袭击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
时任中央工委常委之一的董必武,奉命率中直机关人员从陕甘宁边区向晋绥根据地转移。当他即将到达目的地时,接到中央发来的一封电报,要他即刻赶赴邯郸冶陶镇,参加并领导正在邯郸召开的华北财经会议。
这场于1947年3月至5月召开的华北财经会议,是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前我党召开的第一次带有全国性质的财经工作会议,集中了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晋绥、陕甘宁五大战略区财经工作的负责同志。
以此为转折点,解放区财经工作从分散走向统一;以此为起点,解放区货币统一工作拉开序幕。
财经工作和货币的统一,在当时必要且迫切。
解放战争初期,由于国民党分割包围、严密封锁,各解放区财政经济及货币金融工作相互独立、分散管理,货币实行“统一领导、分散发行”,各解放区货币均在票面上加印地名,以示区别,仅限本区流通,各区货币兑换比价紊乱,缺乏协商一致,甚至相互压低对方货币比价。
1947年,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华北、西北、华东各解放区逐渐连成片,这种分散独立的经济模式,直接制约了解放区贸易往来和经济发展,货币的不统一,也给各野战军跨区作战造成很大的障碍,影响解放区军民集中力量、一致对敌。
会议期间,1947年4月16日,中央指示:“为争取长期战争胜利,中央决定在太行成立华北财经办事处,统一华北各解放区财经政策、调剂各区财经关系。董必武任办事处主任……”
会上,各解放区代表认为,整个解放区在政治领导上是统一的,在军事指挥上也是统一的,在经济上也应该尽快实现统一。由此达成了1947年底之前发行解放区统一货币的一个协议。
“统一发行票币是财政统一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与各区收入、支出、银行、贸易、市场有密切的关系,单独抽出发行票币问题来,是不能得到解决的。”董必武在1947年5月上旬才赶到邯郸,在他的建议下,取消了这项协议。
经各区代表协商,会议最终形成了“各解放区货币兑换比价”方案,提出积极推动各解放区货币实现固定比价、相互流通。
这一方案于1947年10月24日得到中央批准,并成为各解放区货币走向统一最早的一项举措。
例如,方案规定,晋察冀边区与冀南银行币兑换比价10∶1,晋察冀边区与冀南银行币和北海银行币的兑换比价10∶1∶1,西北农民银行币与冀南银行币兑换比价20∶1,冀南银行币与华中银行币兑换比价1∶1等。
华北财经会议的召开,迈出了货币统一的第一步。至今,这一会议在新中国经济史、货币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一座城市解放,
加速全国货币统一
第一套人民币伍圆券石印钞版。
随着中央工委开始迁往平山县西柏坡办公,1947年6月14日,毛泽东在致朱德、刘少奇的电报中指出:“将财经办事处建立起来”,是中央工委6个月内需要完成的三件事之一。
7月,新组建的华北财经办事处将办公地址设在了距西柏坡三四里远的夹峪村。
1947年8月1日,董必武将拟定的《华北财经办事处组织规程》报中央批准。其中“筹建中央财政及银行”成为华北财办的八项任务之一。中央要求在中央工委的领导下,通过组建华北财经办事处达到统一各解放区经济的目的。
1947年9月14日,华东局致电华北财经办事处:“建议立即成立‘联合银行’或‘解放银行’,以适应战争,越快越好。”10月2日,华北财经办事处向中央建议组建中央银行,发行统一货币,银行的名称,拟定为“中国人民银行”。
1947年10月8日,中央作出批示:目前建立统一的银行是否有点过早,进行准备工作是必要的。至于银行的名称,可以用“中国人民银行”。
华北财办在认真研究中央的指示后,决定成立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南汉宸任筹备处主任,加紧人民银行和发行统一货币的筹备工作。
1947年9月,华北财办主任董必武在南汉宸的陪同下,从西柏坡来到阜平县的南峪村,视察了晋察冀边区印刷局的生产现场,考察了印刷局的造纸、印刷能力,了解了票版设计、制版技术以及厂房等相关情况,为人民币的印制做准备。
第一套人民币最初由晋察冀边区印刷局的设计师王益久和沈乃镛设计,初稿设计绘有毛泽东主席头像。但报请中共中央审查时,被毛泽东主席否定了。他说,“票子是政府发行的,不是党发行的。我现在是党的主席,不是政府的主席,怎能把我的像印在票子上。”
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意见,晋察冀边区印制局重新设计,改为反映解放区工农业生产建设图景的票面图案。
1948年初,南汉宸请书法功底深厚的董必武为重新设计的第一套人民币题写行名。“您是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请您来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南汉宸的再三请求下,董必武写下了“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字。
在人民币票版设计的同时,各解放区的印钞厂也进行了改组。
其中,华北银行直属印钞厂确定为中国人民银行总直属印刷厂,驻地石家庄,起初厂址位于新华区康乐新村,后迁至新华区柏林庄小学。
当时,柏林庄小学的六间大教室被改为印钞车间,学校外边挂的是“民众书店”的牌子,门口有人站岗值班。第一套人民币的设计、制版和部分券种的印刷,就在这里完成。
1947年11月12日,解放军攻克石家庄。解放的前一天,晋察冀边区银行组织的支前干部即随解放大军突入市区,接收了国民党政府设在石家庄的银行机构。
石家庄解放,使得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体。1948年5月20日,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合并成立华北解放区,领导中心设在石家庄。
华北解放区对中原、华东和西北解放区给予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和人力的支援,成为关内我军向国民党统治区进军的总后方。
1948年4月,晋察冀边区银行和冀南银行迁到当时石家庄中华北街11号的“小灰楼”联合办公,由两行组建华北银行,冀南银行发行的冀钞被定为华北解放区本位币。
今天,坐落于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55号的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旧址纪念馆,也是当年华北银行办公所在地。
华北银行的成立,使得华北解放区实现了货币统一,从此也开启了全国货币的统一进程。
一场战役发动,
人民币提早发行
为保障人民币顺利发行,时任中国人民银行总经理南汉宸亲自带领工作人员编成快板《大家爱护人民券》。图为工作人员在群众中用快板形式宣传人民币。
1948年3月9日,中央工委常委刘少奇在起草的《中央工委关于合并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区军、政机构和统一货币问题致中共中央的电》中,把发行人民银行新钞比喻为“暂时保留,到必要时才发出”的“一颗子弹”。
中央和中央工委对发行统一货币的时机有着战略和策略上的把握。
关于推迟发行统一货币,董必武说:“我于赴邯郸(参加财经会议)途中,曾绕道往谒刘朱(那时他们在晋察冀野战军司令部),刘(少奇)特别提醒我注意,不要过早勉强统一。”
第二次是1947年10月8日,中央作出的“目前建立统一的银行是否有点过早……”批示,再次推迟了发行统一货币的建议。
第三次是1948年3月至5月,在石家庄召开了华北金融贸易工作会议,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形势,认为“立即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统一货币的条件尚不成熟”。
那么,何时才是发出这颗“子弹”最有利的时机呢?
在经济上,要在国民党政府货币经济体系行将崩溃之时。
从1948年初开始,国统区由于法币超发,面临严峻的货币通胀。到当年8月,法币发行总额达天文数字660万亿元,国统区物价比之抗战前上升了150万倍。
迫于法币崩溃的形势,1948年8月,国民党政府提出实行“币制改革”,停发法币,改发金圆券。但改革后国统区物价只维持了两个半月又出现猛涨,至1949年5月底,金圆券发行总额增至68万亿元,物价上涨之猛空前绝后,发行不到10个月,金圆券彻底崩溃。
在军事上,要在全国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之际。在政治上,要在国民党统治行将崩溃,一个全新的人民政权即将诞生之前。
1948年9月,解放军发起对国民党军的战略决战,两个多月里相继攻克济南、郑州、开封。11月9日,东北全境解放,关内关外解放区连成一片。11月下旬包围平津,淮海战役也在顺利进行中。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中国的军事形势已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
1948年10月2日,新成立不久的财政经济部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决议中提出:“中央既已确定成立人民银行……人民银行券定于明年1月1日发行。”
此时,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和人民币发行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
然而,11月29日平津战役打响,为争取在平津解放前统一货币,人民币的发行时间最终提早了一个月。
当时,在平津周围有八种解放区钞票流通,名称各异,比价不一,若一起进入平津市场,势必造成“八国联军大闹平津的混乱局面”。
1948年11月初,周恩来亲自打电话给南汉宸,让他赶紧动员一切力量发行统一的人民币。11月上旬,董必武找到南汉宸,询问“可不可以明天就把中国人民银行的牌子挂出去”。南汉宸说,完全可以,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如果明天挂出中国人民银行的牌子,明天就可以把钞票发行出去。
董必武把情况向中央作了汇报,中央当即决定,把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和发行人民币的时间提前到1948年12月1日,并任命南汉宸为中国人民银行总经理。
1948年12月1日上午,在石家庄,华北人民政府发布金字第四号布告,宣布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银行币。
今天,在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旧址纪念馆的二楼人民币发展史展厅,依然能看到这张用毛笔书写的大幅布告。
布告上书:“……于本年12月1日起,发行中国人民银行钞票,定为华北、华东、西北三区的本位币,统一流通。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及一切交易,均以新币为本位币……旧币收回之前,旧币与新币固定比价,照旧流通,不得拒用。”
当天,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五十元、二十元、十元三种票券,票券图案是反映解放区工农业生产建设的图景。
例如,“伍拾圆”人民币,左边为“水车”、右边为煤矿;“贰拾圆”人民币,左边为“农夫送肥”、右边为“火车站”;“拾圆”人民币,左边为“灌田”、右边为“厂矿”。而且人民币的正面、背面除必要的阿拉伯数字外,全部为中文,没有英文。
第一套人民币共有12种面额,62个版别,除了上述票面图案,还有小毛驴驮粪、农民用辘辘浇田、牛马耕地、农妇织布等。
人民币的发行及其所预示的新政权的诞生,在当时取得了振奋人心、指明方向的效果,促进了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
以此为开端,我国逐步建立起独立自主的货币体系和经济体系,为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崔仁斌)
■相关
流通六年 完成使命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旧址纪念馆展出的部分第一套人民币。
第一套人民币是我国使用时间最短的一套,于1955年5月10日停止流通使用。
流通时间只有短短六年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是战争环境和恢复时期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存在版样多、版面乱、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据当年曾参加印制第一套人民币的老工人回忆,由于战事仍在进行,物资紧缺,印刷所用纸张,除了白色印钞纸,还有棉花秆制作的黄色糙纸。因此,当时人们在使用中经常遇到同为“拾圆”人民币,一张发白、一张发黄的情况。
而且,一开始人们对这一新发行的钞票叫法,也不统一。
中国人民银行刚成立时,不管是华北人民政府金字第四号布告,还是中国人民银行发字第一号通告,都未将人行发行的纸币正式叫作人民币,而是笼统称其为“新币”。
人行在筹建期间,还将其叫作中国人民银行券,简称人民券。当时,为宣传人民券,中国人民银行总经理南汉宸还亲自组织工作人员编写了快板《大家爱护人民券》,通过口头传唱的方式在人民群众中进行宣传。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上海市军管会在金字第一号布告中将人行发行的钞票称作人民币,由于当时上海作为国际化都市和金融中心,影响力巨大,人民币这种叫法才逐渐替代人民券成为主流。但人民券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北方地区仍具有一定影响力,直到1955年第二套货币发行后,人民券这种叫法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另外,因为这套人民币是新中国成立前印制并使用的,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套没有国徽的人民币。
尽管有如此多的“瑕疵”,它仍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完成了被赋予的重大而光荣的使命。
据中国人民银行印制局原局长杨秉超回忆,当时,“仗打到哪里,我们的人民币就要跟到哪里。”朱德总司令当时去印钞厂视察时曾对杨秉超说,“我们什么都准备好了,就等人民币印出来就过长江”。
正如1948年1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中国人民银行发行新币》社论中所指出的:“人民银行新币的发行,预告着解放区货币的进一步巩固和解放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它是为满足解放区贸易发展和解放军向国民党统治区进行战略大进攻的需要而发行的,将进一步促进解放区市场更统一、更繁荣。”
可以说,第一套人民币适应了解放战争和战后恢复国民经济的需要,取代了旧中国市场上流通的五花八门的货币,初步完成了统一新中国货币的使命。
整理/记者 李冬云
本文图片均由记者李冬云翻拍自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旧址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