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子上的圆光剪纸
侍儿
杨七郎
鸳鸯
穆桂英
剪纸,中国民间的一种传统装饰艺术。全国各地的剪纸,品种不一,风格多样。在颜色上,有单色的,多色的,还有镂金衬彩的;在工具的使用上有剪子铰的,有刀刻的;在用途上,有的拿来美化室内,有的在于装点门窗,有的贴灯笼,有的盖礼品,还有的供刺绣。陕北的单色剪纸,粗犷浑厚;江南的黑白剪纸,纤秀精巧;广东的彩衬剪纸,苍劲古拙而又光彩夺目。蔚县剪纸作品则大俗大雅,色彩艳丽,大部分出自世世代代不知名的农民艺术家之手,有翎毛花卉、戏曲人物,还有对农村现实生活的描绘。蔚县剪纸构图饱满,造型生动,浑厚中兼有细腻,纤巧里带着纯朴,别具一格。
要欣赏原汁原味的蔚县窗花,想真正地品味一下她乡土味十足的美,就应当到她的故乡去,到蔚县去,尤其应在农历腊月,蔚县窗花盛开的季节。
正是从这民间市集上,农民们把绚烂的花、鲜艳的色彩和欢乐带回家,装饰自己简朴、明亮的农舍,将生活打扮得更美。
在我的记忆中,每年一进入农历的腊月,蔚县八大镇上的市集,就开始被年节即将来临的欢快气氛所笼罩,分外红火热闹起来。
了却完一年的农事,地冻河封,又刚飘过一场瑞雪,十里八村的农民们,俊姑娘相伴着小媳妇,孙女们搀扶着老祖母,年轻后生跟随着老大伯,脸面上带着风吹雨打染就的红光,眉尖头挑起囤满缸溢的丰收喜悦,蹬着锃亮的自行车,骑上撒着欢的小毛驴,用响鞭催起三套骡马拉着的大胶轮,浪推潮涌般地集中到这些镇子里来了。
他们逛腊月集,既是来办年货的,又是来看窗花的,或者说,主要是来看窗花,捎带着办年货的。
这里是蔚县窗花的故乡,世代相沿,逢年过节办喜事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有贴窗花、自己做窗花的习俗。立冬一过,场光地净,壶流河两岸那些屋檐下挂着丰收的果实,炕头上燃起暖烘烘的火盆的农舍里,挨家挨户就开始做起窗花来。他们有历年攒下的“好样子”,有从邻居家讨来的新图案,间或,兴之所至,自己也别出心裁地勾画出个新鲜东西。做窗花是全家动手的,往往是老奶奶熏样子,当爹的垫着蜡版刻花,小闺女最后蘸着颜料上色。这是名符其实的集体创作。窗花做好了当然要往自己家里的窗户上贴,但是,还想着拿到市集上卖一卖,比一比,赛一赛的。这就是腊月里八大镇上市集分外红火热闹的一个原因。腊月里的市集,简直可以说是一次全县窗花艺术的大评比、大交流、大展览。
市集上,人们摩肩接踵。尽管沿街的小吃店刀勺山响、佳味飘香;街头巷尾铺摊上摆满的好年货五花八门、多种多样,让人眼花缭乱、驻足不前的,还是那十里长街两旁,“亮子”高挂,方桌平排,一家挨一家的窗花摊儿。
窗花摊儿是很有意思的。一张挨一张的大方桌上,摆下了一摞摞连双搭对、成套配副的窗花。每张大方桌的后面,都有用竹竿或木棍绑着竖起来的有着方格窗棂,糊上雪白麻纸的大窗户。在这面大窗户上的那些方格窗棂里,贴着的是一幅幅的窗花样品,叫做“亮子”。窗花贴在“亮子”上,让阳光一照,透明透亮,刀工色彩光亮可鉴。“亮子”里贴着的窗花,有花卉、有戏曲人物、有脸谱。间或还会出现汽车、拖拉机这些工具,洋溢出一种颇为现代化的气氛。
翎毛花卉、茁壮的五谷、翠鲜的蔬菜……壮牛大马,意味槽头兴旺;五谷茁壮,显出年景丰收;花卉吉图,象征着美好幸福。花卉的图案多至一两千种。还有成套的连台戏本人物。天才的民间艺术大师们,只用几个或十几个场面,就能把连演好几天的连台戏本内容,概括而精炼地表现出来,而且好几百个人物不雷同,个个有性格。
窗花市集,是花的海洋,是色彩的海洋,也是欢乐的海洋。正是从这民间市集上,农民们把绚烂的花、鲜艳的色彩和欢乐带回家,装饰自己简朴、明亮的农舍,将生活打扮得更美。
窗花,起初贴在窗户上,可以说它是直接从窗户上发展起来的民间艺术。
中国的窗户是很有意思的。最古老的窗户,大概是开在屋顶上的。按《说文解字》的解释:“在墙曰牖,在屋曰囱。”由于屋宇建筑的进步,屋顶上的窗,移到了墙上,叫做牖。《仓颉解证》:“牖,旁窗也,所窗助明志也。”这种牖,就是“穿壁以木为交窗也”。窗框仍然用棍木交叠起来加以支撑。古代,还有个冏字,是表示光明的意思。它表示光明,是借用窗户的形象来表达的,是墙上窗户的写照。这些多姿多态的窗户,在汉代是相当流行的。
到了魏晋南北朝,简易的窗户逐渐向繁难和复杂的方向发展,人们开始在窗棂上大做文章,把窗棂加工成形形色色的花样加以美化。这种雕镂出花纹窗棂的窗户,唐代叫做雕窗或琐窗。但是,这种窗户虽然好看,也有很大的短处,首先是挡光,其次是费工,还有,镂花的窗棂后头,如不蔽上别的东西,冬天是挡不住风寒的,尤其在北方,为了多采光和抵挡冬天的风寒,窗户的窗棂又从繁难复杂再度向简易演化。元、明、清后,特别在民间,那种复杂的镂花窗户少见了,多代以简易的大幌窗户,冬天糊上白纸,既利于采光,又能挡风寒,这种幌窗,在今天壶流河两岸的蔚县农村里,到处都是。
蔚县农村里的这种幌窗,开得相当于大半堵墙,十分惹人注目。人们在讲究实用的同时,也还要追求美,用美来把自己的生活打扮得更加色彩绚丽。这样的一面窗户,仅有方格子窗棂,又只糊上一张白麻纸,按老乡们的话说,当然是“挺不耐看”的。特别是在逢年过节办喜事的时候,光荡荡、白晃晃的大窗户,实在难以衬起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这样,窗户上的装饰艺术——窗花,便应运而生了。窗花,起初贴在窗户上,可以说它是直接从窗户上发展起来的民间艺术。
最早,是用红红绿绿的色纸,随便用剪刀铰成简单的图案往上一贴。据蔚县当地的老人传说,这叫“挂喜”。后来又纯用红纸剪成带有吉祥象征意义的动植物,来代替最早的简单图案。这种单色窗花,流行于明末清初,今天我们还偶尔可以在蔚县的一些农家大窗上看到它。
这种单色纸窗花,因为色彩单调,纸厚挡光,剪出的线条粗笨,渐渐又为人们所不满足了。蔚县地处太行八陉之一的飞狐口上,自古就是关内通往塞外的重要通道。咸丰、同治年间,这里的商业繁荣起来了,从河北南部的武强县开始输入了一种木版水印的糊窗纸,这种窗纸,按北方大窗户上的窗棂格空,一格一格地印着装饰图案,图案有花卉,也有戏曲人物。武强窗纸上的图案,当然要比单色窗花上的图案细溜好看了,色彩也多。清末光绪以前,这种窗纸,老乡们把它叫做“草窗花”,从这个“草”字上,可见人们对这种窗纸的艺术价值仍持着保留态度。从很久远的时候起,蔚县还盛行着一种供刺绣用的花样。开始是用白纸剪的,后来改为用锋锐的小刀刻,花纹纤秀细腻,比那种“草窗花”的图案当然美丽多了,只是没有色彩。蔚县聪明的民间艺术家们,便扔掉剪子,拿起刺绣花样的小雕刀,在“草窗花”的启示下,把木版水印的花卉和戏曲人物,变成刻下来镂空的。
色彩问题怎么解决呢?十九世纪中叶,由焦油中提炼染料色的方法被发明出来,随即传到中国,当然也传到蔚县。
这种染料用酒化开,点染在薄薄的白纸上,既无杂质沉淀,又光洁透亮。自然而然,民间艺术家们就在自己的小雕刀刻下来的花卉和戏人上,抹上了这种颜色。至今,一些老艺人们还把这种色叫做“德国色”。当年,这种色是从国外输入的。
用雕刀旋下一空一空的花卉和戏人,为便于上色,手法上以阴刻为主,刻好后,再染上五彩缤纷的颜料。这样蔚县窗花便开始绽放在北方农村里的大窗户上了。它最早开放的时间,可以推到清末光绪年间,距今大概有一百多年了。
民间艺术,永远只能是人民群众集体的创造发明,集体的聪明智慧的凝聚,集体的艺术才华的结晶。蔚县剪纸亦如是。
蔚县窗花究竟是由谁最早创造出来的呢?这跟其他的民间艺术一样,将永远是个无法回答的谜。谁能够说出来捏泥人是谁发明的?做布老虎枕头是谁首创的?绑风筝是谁挑头的?确实,谁也说不清楚。
民间艺术,永远只能是人民群众集体的创造发明,集体的聪明智慧的凝聚,集体的艺术才华的结晶。蔚县剪纸亦如是。它扎根于民间,是漫开在田野上的鲜花。当然它也有自己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也是民间的。他们只不过是千百万人民群众思想感情的提炼者,艺术趣味的体现者,审美观点的发挥者。蔚县窗花的艺术家们,当然来自民间。
据说最早的一位蔚县窗花民间艺术家叫刘老布,是清末光绪年间的一位银匠。窗花制作由剪子改用锋锐的小雕刀,是由他首创的;把“草窗花”或别的商标上印着的花卉和人物,用雕刀刻下来,也是由他首创的,然后,才开始有了如今这样的窗花。
这大概是一种传说吧。我们的那些蔚县窗花的创始人,那些平平凡凡、普普通通住在壶流河两岸农舍里的民间艺术家们,从来都是谦逊的、无私的。他们从来不懂得占有荣誉,只知道贡献才华和智慧,而且,把这些才华和智慧,归结在一些理想人物的身上。刘老布,恐怕就是千百万民间艺术家的化身。在刘老布身上,也可以看到蔚县窗花演变的始末。
蔚县城里的两家剪纸代表:吕家和翟家。吕家是刻戏人的,翟家是刻花卉的。当时刻的戏人,叫做“口袋戏”——因为,刀工粗糙,人物呆板,像个大袋一样。刻的花卉,叫做“五大色”——因为,点色简陋,搭配不匀,只有单调的几种原色。吕、翟两家老艺人,代表了蔚县窗花的草创时期。他们的东西尽管简陋,但已初具规模。据说,后来蔚县窗花的戏曲人物、花卉的基本图案,在他们手里都已经形成和完备了,只不过粗糙一些而已。
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蔚县窗花步入了一个大变化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除了成千上万不知名民间艺术家的共同努力改革外,还出了一位具有代表性的窗花改革家——王老赏。
王老赏生于1889年,三十多岁才开始学刻窗花。他粗通文学,爱看戏,尤其喜欢读一些通俗演义,后来,又爱上了窗花。当时他对比较粗糙的“口袋戏”“五大色”,感到很不满足,便把吕、翟二家窗花老样子千方百计地买过来,重新加工、修改、润色。由于喜欢听戏曲和读演义,王老赏在窗花戏人的再创作上,花费精力最多。经他改革后的窗花,造型优美,场面生动,刀法凝练,一扫过去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死板呆滞的“口袋”模样。现在大部分窗花戏人的样子,差不多都是经过王老赏加工的。在花卉上,王老赏也下过功夫,许多花卉图案,经过他加工后,造型、构图和色彩的点染,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甩脱了“五大色”的赖名声。在腊月的窗花集市上,如果有一幅好窗花,卖窗花的就会说:“这是王老赏的样子,没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蔚县剪纸艺人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许多老艺人主动带徒弟,传授蔚县剪纸的精湛技艺,许多年轻人纷纷拜师继承蔚县剪纸优秀作品的刻染技法,从而名家辈出,杰作数不胜数。著名艺人有张际春、周永明、仰继、宗有才、周兆明、周孝、任玉德、周广、王文明、高佃亮、高佃新等百余人。
如今,蔚县顺应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立足本地丰富的文化资源,提出“文化立县”理念,以蔚县剪纸为突破口,放大非遗品牌效应。全县22个乡镇中有19个乡镇96个行政村分布着剪纸艺人,其中剪纸专业村28个,剪纸专业户1100户,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产剪纸500万套,产品畅销世界114个国家和地区。蔚县剪纸已成为蔚县拉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如今,小小窗花不仅成为县域文化的特色品牌、馈赠亲友的珍贵礼品,而且还代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舞台。(田永翔)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