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是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省委省政府实施的重要民生工程。记者近日跟随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调研组就此开展了深入调研——
破解老年教育“发展的烦恼”
11月21日,石家庄市老年大学,老人们正在上舞蹈课。 记者赵杰摄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20%以上。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达到1332.5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7.72%,超过全国17.3%的平均水平。预计2020年全省老年人口将达到1500万以上,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8.5%。
如何促进老年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帮助更多“银发族”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近日,记者跟随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调研组深入石家庄、邢台、秦皇岛等地进行调研。
“一座难求”背后,凸显资源供给短板
初冬时节,寒意渐浓。记者走进石家庄市老年大学,感受到的却是一派热闹的景象,歌声琴声朗诵声声声入耳,书法班舞蹈班绘画班班班爆满。
实际上,石家庄市老年大学的火爆并非特例。邢台市老年大学今年新班招生2500人,每天有超过7000人通过网络报名。“一座难求”的现象,在我省公立老年大学中普遍存在。
“现在老年大学平均录取率仅为25%,一些热门专业的录取率甚至不足20%。”石家庄市政协副主席闫纯锴说,尽管该市社区老年教育工作发展较快,但依然满足不了老年人日益高涨的教育需求。
想上学的老人多,老学员们则不愿毕业。河北科技大学退休老教师王阿姨年近70岁,她已经在河北老年大学坚持学习舞蹈6年了。“你看我现在气色多好,也是因为在老年大学有所寄托。”“寄托”二字,道出了绝大部分老年人的心声。
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越来越多老年人从单纯关注物质养老到日益注重精神养老的新趋势和新变化。
省民政厅副巡视员曹双平认为,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问题已不再是绝大多数老年人担忧的养老难题。生活好了,现在老年人的精神养老需求越来越强烈。“小到一个家庭,大到整个社会,都应该改变传统的养老观念,不仅要重视物质养老问题,更要关注精神养老问题,在推动老年教育发展上倾注更多的关爱和保障。”
调研中,一些老年人也向记者坦言,因为生理机能衰退、交际圈子有限,再加上与子女分居两地,面对“通讯录里的儿女”,更容易因缺少陪伴而产生孤独感。而通过参加老年教育,以课会友,学习技能,不仅可以满足被陪伴的需要,也能再次挖掘自己的价值。
让更多人能“老有所教”“老有所乐”是民生关切,也是政府职责。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栗建华认为,缺老年大学、缺师资力量、缺资金投入,弥补现实中的这些缺憾,既是制度设计的过程,也是制度落地的过程。各级政府应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优先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老年教育,推动老年大学面向社会办学。弥补短板,迈出扩大资源供给这关键一步,接下来的难题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探索多元供给,让老年大学多起来
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需要多管齐下。
2017年,河北老年大学与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始合作办老年教育,形成了“校区共建、领导班子共建、管理团队共建、师资队伍共建”的办学模式,成为国内首例。
“打破办学壁垒,盘活现有公共资源,是推进老年教育供给多元化的重要路径。”调研组认为,应积极探索社区教育机构与老年教育机构“两位一体”、将农村老年教育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办学主体多元化等方式,努力构建基层老年教育新格局。
扩大老年教育的覆盖面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整合利用各类公共教育机构、资源服务老年教育开展医养教结合的老年教育模式。”省政协委员、河北经贸大学教授郭会斌提出,充分利用老年养护院、敬老院等机构,设立固定学习场所,形成老年人的“15分钟学习圈”。
“石家庄市175万60岁以上老年人中,有135万老年人生活在农村,超过70%,但绝大部分老年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地区。”石家庄市政协副主席闫纯锴认为,基层是老年教育最薄弱的地方,也是老年教育的难点和重点。
对此一些委员呼吁,建立和完善远程老年教育,积极推动开放大学和广播电视大学开办“老年开放大学”和“网上大学”并延伸至街道(乡镇)、基层社区,建立老年教育网点,与社区数字化学习紧密结合。
省政协常委、省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曹郁提出,由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和河北老年大学联合成立“互联网+老年教育”综合服务平台,依托河北广播电视大学现有的技术和资源,整合电大、高校、党校、老年大学等机构现有的网络资源,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
“同时,积极打造老年学习数字化平台。”曹郁建议,做好老年教育学习网,并同步对接、开发移动终端APP,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和便捷化的优质远程教育服务。
创新体制机制,让老年教育好起来
“目前,我省老年大学的教师约2200多人,均为外聘兼职,且大多集中在省、市两级。”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省政协委员、河北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王凤芝和省政协常委、河北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郭毅在调研中发现,村(社区)、乡镇(街道)一级的老年学校师资严重短缺,同时教师水平不高,专业性、稳定性较差等问题普遍存在。
让老年教育好起来,离不开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王凤芝、郭毅呼吁,应着力打造稳定的专业教师队伍,夯实老年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省政协调研组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突破师资短板。老年大学应注重培养优秀毕业学员,推荐到本级或下级老年教育机构中任教。建立稳定优质教师队伍保障机制。适当提高老年大学教师课时费,增加老师收入。建立各级老年教育教师资源库和教师工作档案,改进老年大学教师评价、评级制度,并将评价、评级与教师待遇挂钩。
“提高老年教育质量关键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立足老年人需求、文化程度、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内容。”调研组建议,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应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社会生活,突出创新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不断满足老年人新需求,让学员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完善的体制机制是推动老年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调研组认为,应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老年教育工作的领导,发挥好老年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和具体指导作用,健全工作机制制度,实行目标责任制,恢复设立河北老年大学协会,推动老年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打好政策组合拳,精准发力促发展。围绕破解老年教育“发展中的烦恼”,调研组建议,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老年教育,在土地、财税、金融等方面给予支持,对捐助公益性老年教育项目的单位和人员予以宣传表彰。给予高校、企事业单位及各种文化场所兴办老年教育具体政策扶持,鼓励其适时转型,纳入当地老年大学系统或开展联合办学。鼓励各级老年大学(学校)与具备条件的教育机构建立分校或办学点,享受与老年大学(学校)同等财政支持。(记者高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