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河北新闻

【再出发·协同之路】双子座的创新脉动

时间:2018-12-13

时间

2018年11月24日

地点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

“扈总,上次跟您说的企业入驻的事怎么样了?您可得帮我们惦记着!”

2018年11月24日,保定市中关村创新中心,扈德辉又收到了企业急于进驻的咨询电话。“现在,创新中心每腾出一个空位,就有3家企业在排队入驻,其中多数是来自北京的团队。”

150公里,40分钟,风驰电掣的高铁,将北京和保定两座城市连成一体。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中关村首个京外创新中心在保定双子座大楼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北大1898咖啡馆内,创业者们正在交流(河北日报资料图片)

为协同发展而来

沿着保定市朝阳大街往北,有一条3公里长的宽阔大街——京津保创新创业大街。

这条创业大街上,有两座外立面由深色玻璃幕墙组成的大楼。这两座颇具现代气息、紧紧相依的大楼,就是中关村在京外设立的首个创新中心——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当地人形象地称其为“双子座”。

“今天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第一次见到双子座大楼,就是在4年前的今天。”11月24日,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一间办公室内,北京中关村信息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项目负责人扈德辉回忆。

2014年11月24日,扈德辉和北京中关村信息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石七林来到保定,考察在当地设立中关村创新中心的可能性。

“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中关村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向未来,中关村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同年底,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发展集团牵头成立了信息谷公司,谋划拓展中关村的‘版图’。”谈及中关村“走出去”的初衷,扈德辉表示。

此时,距北京仅150公里,产业、人才基础都不错的保定,成为中关村向外“扩张”的合适之选。

楼外草坪齐整、车位充沛,楼内装修完毕、宽敞明亮……保定双子座大楼过硬的硬件和环境,给扈德辉留下了“不错”的第一印象。

除了硬件和环境,让扈德辉印象颇深的,还有保定市政府对中关村项目表现出的极大热情和诚意。

“我们考察完回到北京的第三天,保定高新区领导就亲自带队到中关村回访,深入洽谈合作。之后没过几天,我陪石总又去了一趟保定,就中关村落地事宜进行详细商谈。”扈德辉清楚地记得,短短一周时间内,他们就和保定高新区有关负责人进行了三次会面。

在频繁沟通后,双方很快达成了一致意见:20年长期合作,前10年免租金运营,请中关村来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政府不干涉具体经营,双子座大楼由保定市交给中关村全权运营。

保定在交通、人才、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对中关村项目表现出的极大诚意,令中关村运营团队进一步坚定了信心。不久,在保定设立中关村创新中心的合作意向基本达成。

2015年4月下旬,由扈德辉和他的三位同事组成的“创新四人组”正式入驻保定,开始了创新中心启动前的紧张筹备工作。

“那段时间我们差不多每天都要熬夜工作,但大家干劲儿十足。”扈德辉说,创新中心挂牌前后的4个月时间里,他们北京、保定两地跑,几乎住遍了双子座对面的锦江之星快捷酒店的每个房间。

2015年4月28日,中关村在京外设立的首个创新中心——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正式挂牌。

两天后的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乘上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快车。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举行的一场科技成果推介会上,当地企业财务人员崔红娟刚刚在会场坐定,就忙着打电话叮嘱同事不要迟到(河北日报资料图片)。

创新基因“带土移植”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是中关村‘走出去’的第一个项目,而中关村最有价值的是其创新文化和创新基因。因此,创新中心挂牌伊始,我们就设立了将中关村的创新基因‘带土移植’的目标。我们绝不是只做招商引资,而是让创新理念在保定形成气候,使创新中心真正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扈德辉说。

创新基因和服务意识,这个来自中关村的新理念、新思路,在两地联姻的第一天就得到体现。

创新中心揭牌仪式前一天,会务组突然收到来自中关村的“紧急通知”:改变已经安排好的座位布置。

“按照惯例,会场正前方只设置两排领导席。但中关村方面提出,一定要把与会高新企业代表安排到前排,还要在椅背上标明公司名称。”保定市高新区管委会一位工作人员回忆。

第二天的揭牌仪式上,部分高新区领导只拿到了“站票”。事情虽小,对保定当地人的触动却很大。

揭牌仪式当天,40多家北京高科技企业、8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近10家金融投资机构的代表,从中关村赶到保定参观考察。

5月28日,创新中心“满月”的日子,13家企业和机构实现入驻签约,活动和洽谈接待工作随之不断增多。可是在最初的两个月时间里,相对于面积6.2万平方米的大楼,这里仍显得空空荡荡,保洁人员看着都心急。

这时,一家保险公司找上门来,想包下两层办公区。这个听起来很有诱惑力的请求,却被扈德辉一口回绝。

“智能电网、智慧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研发是创新中心的产业定位。如果不满足产业发展要求,在模式、产品、技术等方面不具备创新性,即便是有实力的项目,我们也未必接纳。”对于创新中心的入驻企业,扈德辉心中有自己的“门槛”。

在他看来,把大楼填满、谋求短期租金收益不是中关村来保定的目的,牢记创新基因植入,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打造创新生态系统,才是关键。

扈德辉这种看似固执的坚持,最终得到了大量创新企业的认可。如今,创新中心企业入驻率超过94%,入驻企业一半以上来自北京,包括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华凯光子在内的227家知名企业和机构注册办公。

据统计,创新中心入驻企业研发投入累计已超过1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600多个。预计到2018年底,入驻企业年营业额将突破17亿元。

“后来我才听说,在创新中心最初的运营过程中,当地也曾有过一些质疑的声音,譬如‘花了几个亿把楼盖得这么好,保定人自己管理不行吗?’”扈德辉说,“我们当时并不知道有这些声音,也没多想,只想如何把既定的目标尽快实现,等到后来我们听到别人给我们‘还原’这些声音的时候,质疑早就烟消云散了。”

让更多“金种子”生根发芽

“双子座”大楼西北方向约2.5公里,是保定中关村创新基地。

这个由总部研发办公中心、高端人才服务配套中心和标准化高科技厂房组成的基地,作为中关村落地保定的第二步,已于2016年4月28日正式运营。

11月24日下午,创新基地3A厂房内,工人们正在忙碌。这是玄云涡喷动力设备研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2300平方米的车间内,现代化车床设备和生产线让人眼前一亮。

玄云,国内唯一一家自主研制微型涡喷发动机的民营企业。5年的自主研发,让玄云获得了十几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017年,他们自主研制的微型涡喷发动机卖出1500余台,销售额约2000万元,其中80%卖到欧美发达国家。

很多人想不到,这样一个前景光明的科技企业,几个月前还“隐藏”在保定市郊一个条件简陋的小村庄里,而且即将要“飞”出保定,落户他省。

“大概是今年2月初的一天,我听说这个企业的情况后,立即与他们取得了联系并去现场拜访。”扈德辉回忆。

开车大半个小时,扈德辉一行七拐八拐进了村,来到一处简陋的厂房。数九寒冬,走进厂房,室内比室外还冷。用塑料布搭起一片棚子挡着寒风,再加上一台台铸造车床和调试设备,就是团队的生产车间。

“都知道创业艰苦,身处其中才更能体会有多么不易。”扈德辉感慨。

“当时,常州、泰州等几个城市的园区,已经给我们开出了诱人的入驻条件。正在犹豫的时候,扈总找到我们,从趋势、市场和潜力等几个方面给我们做了分析和预测。他还说,我们只需要专注研发和市场,资源对接与相关服务可以交给中关村来做……我们入驻创新基地这几个月来,中关村在军民融合、高新企业资质申报、产业资源对接等很多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玄云公司负责人王冬说。

扈德辉的“一揽子”服务承诺,将玄云留在了保定。今年7月,玄云公司正式入驻中关村创新基地。

“我们的目的,就是培育和留住更多像玄云这样的‘金种子’,让创业企业通过中关村平台在保定生根发芽,长成大树。”扈德辉表示。

如今,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保定、石家庄、秦皇岛等地的中关村分园已经先后落地生根,中关村创新资源与创新基因的种子也播撒在这些城市。(记者王思达 寇国莹)

  • 上一篇:肖央明天来石家庄聊聊《天气预爆》
  • 下一篇:河北全省多数贫困县将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