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华20多天塑出纪晓岚像。
张成华的泥塑作品。
张成华的泥塑作品。
张成华的泥塑作品。
张成华的泥塑作品。
张成华的泥塑做得活灵活现,乡亲们都亲切地叫他“农民泥人张”。
燕赵都市报驻沧州记者 代晴 文/图
在沧州沧县李天木乡自来屯村张成华家的院子里,摆放着一座高1.8米、重达一吨半的纪晓岚水泥雕像。每天,都有不少周边的村民前来观赏合影。
张成华今年54岁,自小酷爱泥塑,一块块其貌不扬的黄泥经他之手,转眼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也是因为张成华的泥塑做得活灵活现,乡亲们都亲切地叫他“农民泥人张”。
1.心灵手巧, “干什么像什么”
张成华出生在沧县一户普通农家,家里兄弟姊妹八个,小时家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张成华上到小学四年级就辍学了,十六七岁时就开始在生产队上干活。
因为从小爱“捣鼓”,张成华看着别人做活儿,就偷艺一般学会了木工、瓦工,而且还凭着自己的好手艺,开始跟着建筑队四处干活。后来,他还带出了一支小建筑队。不论多忙多累,张成华有空就拿出块胶泥捏上一捏,有时捏头黄牛,有时捏只小狗。
十年前的一天,张成华给村里的小学校修窗户,无意间发现了一本小学美术教材,讲的是人物素描。书里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一下子就把他吸引住了。他把人物的五官比例记在心里,到家就开始自学人物素描,并“请”了第一位“模特”——自己的父亲。没想到,那张素描画完成后,乡亲们都说太像了。张成华深受鼓舞,而且突然有了一个灵感:能不能借助自己的泥塑爱好,让素描人物画像“立体”起来呢?于是,他又尝试着用胶泥给自己的父亲塑了一尊泥塑。为了让泥塑保存的时间更长些,张成华还给泥塑涂了一层丙烯。
“我父亲看到自己的塑像后特别激动,他把泥塑放在炕前的摆台上,每天都要端详很多遍。”张成华自豪地说。
2.泥塑作品 屡受专家好评
说起泥塑,天津“泥人张”可谓久负盛名。张成华没事就往天津跑,在天津古玩市场,他看到泥塑大师朱增利现场为观众创作头像作品,一看就是一天。有一次,朱增利老师主动问他为什么每次都来。张成华不好意思地笑了,从怀里掏出给父亲做的泥塑的照片,告诉朱老师自己也很喜欢泥塑创作。没想到,朱老师对张成华的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还认为他非常有天分。“那天,我本想请朱老师吃顿饭,结果却成了朱老师请我吃饭。”张成华激动地说。
一直以来,张成华都有一个苦恼,那就是他做的泥塑都是实心的,分量太重。如何能让泥塑作品变成空心的呢?趁着那次和朱增利老师结识的难得机会,他向朱老师请教了起来。“你先用铁丝切割一部分下来,把里面掏空后再按上不就行了吗?”朱老师一语惊醒梦中人,张成华恍然大悟。临别时,朱增利还送给他一套自制的人物头像模具,张成华一直珍藏至今。
2012年,张成华携作品《伟人像》应邀参加“沧州市回族古今文化艺术展”,并荣获一等奖。在展厅里,看到张成华带去的泥塑作品,沧州市文联原主席、著名诗人、美术评论家冯天峥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亲自为张成华留书励志。
张成华从未学过专业的泥塑知识,却凭借一双巧手获得了专家的认可和好评。2016年,张成华被评为“河北省民间艺术家”,2017年被评为“沧州市民间艺术家”。
3.用泥塑展现农村生活变迁
身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张成华把创作题材聚焦在农村生活上。
“现在的年轻人,几乎已经不知道种地是怎么一回事了。我想通过泥塑展现农村生活的变迁。”张成华说。
扶着锄头休息的农民,出门捡柴的老汉,端着簸箕喂鸡的妇女,坐在炕头上穿针引线的老太太……一件件形象生动的泥塑作品,将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呈现在世人面前。
说起这些农村题材的泥塑作品,张成华说,他觉得最好的就是《田间归来》:前方老牛开路,小车上丈夫挥着鞭子赶车,裹着头巾、穿着棉袄的妻子坐在车上,惟妙惟肖地展现了夫妻二人农耕后回家的场景。
张成华的妻子代秀兰笑着说,她平时很喜欢唱歌,也经常通过直播与粉丝互动。前不久,她把丈夫做的泥塑“晒”到网上,没想到很多网友都说特别喜欢,不仅她自己“涨了粉儿”,还卖出去好几件泥塑作品。“我曾提议给泥塑涂上颜料,但网友们都说,就是想要这种质朴的风格。”张成华说。
玩泥人玩出了名堂,有人就慕名找到张成华塑像。这两年,张成华已经为多个“美丽乡村”和学校创作了大型泥塑作品。“只要给我一张照片,我就能把泥塑按照要求的尺寸做出来。”张成华自信地说。
泥塑作品那么精美,张成华所用的工具看上去却很简陋。一个普通的小勺、一根不用的筷子、断了半截的梳子,甚至丢弃的冰棍棒……很多在常人看起来并不起眼的物件,都成了他在创作时使用的工具。
“经常有人笑话我,连套像样的工具都没有。我就告诉他们:什么都不如我自己做的好使。”张成华说,他还把家里一台旧缝纫机改造成了工作台,一团掺了棉絮的胶泥,经过他捏、挤、削、剔,就成了一个活灵活现的泥人。
4.20多天创作一尊纪晓岚像
经过这几年的不断学习和摸索,张成华的泥塑技艺有了不小的进步。今年10月份,他去沧州植物园游玩时,被公园里的纪晓岚雕塑吸引了,回到家就开始琢磨,也想自己亲手做一尊。
“纪晓岚有三个特点:大脑门、尖下颌、大烟袋。”张成华说,可是史料中纪晓岚的画像并不多,可供他参考的素材有限,他为此专门向纪晓岚纪念馆工作人员请教。考虑到作品要长久保存,此次他特意用水泥进行创作。
“创作人像,眼神儿最关键。”张成华说,在创作纪晓岚塑像过程中,他专门请村里的乡亲们来挑毛病。老支书张宪荣就是“纠错员”之一:“纪晓岚是文人,你要把他文人的气质带出来。”“不像,眼神儿还差那么一点儿。”“你这个地方再动动。”张宪荣认真地提建议,张成华就不断地揣摩和调整。经过20多天的创作,一座1.8米高、一吨半重的纪晓岚水泥塑像大功告成。
张成华说,他现在有个想法——把这尊纪晓岚塑像捐给学校、博物馆等有教育意义的地方,让更多的人了解泥塑这种民间艺术,并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