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河北新闻

关注|破解三大症结,让馆藏文物走进百姓生活

时间:2018-12-21

12月23日,河北博物院三件国宝将亮相央视《国家宝藏》第二季,引发人们对如何用好馆藏文物展现燕赵历史文化魅力话题的关注——

破解三大症结,让馆藏文物走进百姓生活

在“撷珍·邂逅——河北博物院典藏文物展”上,参观者正在观赏馆藏珍品——商代兽面纹铜提梁卣。该展览共展出从河北博物院24万件馆藏文物中精选出来的80件珍贵藏品,其中不少是首次与公众见面。(资料片) 记者赵海江摄

不缺藏品缺平台

何处觅平台

12月9日,为了向社会大众介绍丰富的馆藏,河北博物院(以下简称“河博”)院长罗向军身先士卒,开通了实名微博。朋友说她是“一个不怕麻烦的人”,而她笑言是受了央视《国家宝藏》节目的触动。自不久前《国家宝藏》第二季将开播的消息传出后,长信宫灯、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彩绘散乐浮雕——河博这三件宝物就越发地火了,河博也备受瞩目。“这是好事。作为博物院,最怕的就是没有名气、无人问津。”罗向军说,河博吃过“好酒也怕巷子深”的亏。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河博馆藏文物达24万件,是不折不扣的大藏馆,馆藏精品文物数量多、分量重,但是2014年新馆建成前由于展示条件等原因,还是“藏太深”以致无人问津。

2015年,罗向军第一次去美国进行文化交流,上台发言时,罗向军问台下老外谁知道河北石家庄,100多人只有3人举手。无奈,罗向军又问:“你们一定认识长信宫灯和金缕玉衣——那是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此言一出,全场皆惊。“全世界都认识这两件中国的国宝,但就是不知道来自咱们河博,不知道来自燕赵大地。”罗向军说,尽管有客观原因,但也说明“河北的博物馆走出去的次数太少了,藏品展出的数量太少了,主动参与高规格有影响的交流太少了”。

这次发言后,很快有4家美国博物馆馆长来河博参观,并提出交换展览。迄今,河博的展览已办到了韩国、日本、意大利、法国等国,传播了燕赵文化,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出去。

好酒也怕巷子深。罗向军称,要打破这一瓶颈,让整个河北的馆藏活起来,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就得有一股子闯劲儿,拓宽思想的“窄巷”,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平台在哪里?我们经过积极创新探索,发现可以走出去,搭建外省市或外国的展览;也可以通过现代媒介,如电视手机、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展示。以平台为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不缺故事缺技巧

如何讲故事

“早些年,博物馆给人的印象就是高冷。这种局面必须改变。”河博展览陈列部副主任林章芹说,高冷印象的形成,一方面是源于多年积习和服务态度,另一方面是太追求学术化,没有考虑观众的接受度。

关于学术研究和大众普及,至今仍存在争议,症结就在于“度”的把握。“博物馆文物的展示和历史知识的普及,既要追求正确、精确、规范,又要讲究通俗、鲜活、有趣,要在这中间寻找到微妙的平衡。”林章芹说。

让静默的馆藏文物“开口讲话”,还要讲述精彩故事,这谈何容易。“每一件文物背后都藏着故事,藏着活生生的人和生活。但是,历史深埋,如何讲述得精彩?”采访中,省内一位老文博专家如此感叹。

为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河博首先量身打造解说词。针对儿童、青少年与成年人,解说词有多个版本,并分别构建了一个由志愿者、正式员工组成的讲解队伍。其次,解说方式灵活多样。观众可根据需要选择人工或语音导览方式,很多导览器能够用四种语言进行简介。最后是打造多种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博活动。“快乐学堂”“博秀剧场”“青葵剧社”“文博讲坛”,特别是围绕《金声天韵——河北梆子艺术展》形成的周末剧场越来越红火,形成了观众们拿着小凳子踊跃进场的“河博跑”文化景观。

如果说这样的互动还局限于以博物馆为中心,吸引观众“走进来”,那么科技载体的创新,则逐步实现了以观众为中心,不仅让展品“走到身边”成为可能,且利于把故事讲得更精彩。

“央视《百家讲坛》学术化的讲解、《国宝档案》科普式的讲解、《如果国宝会说话》富有现代感的短视频宣传,《国家宝藏》 独辟蹊径的综艺创新演绎……”罗向军表示,国宝讲故事的方式要生动活泼、独树一帜,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镇馆之宝和明星、歌曲、表演等结合在一起时,文物价值、文化魅力得到了一次更利于理解和传播的诠释。对那些历经岁月沧桑的珍贵馆藏文物来说,还有什么比建立起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和生动鲜活的表述方式,更能让它们走进普通百姓生活呢?

不缺想法缺合力

怎样涵养文博生态

从平台到舞台,从陈列到演绎……包括河博在内的诸多博物馆,都在释放更多文物资源,创新传播方式,但罗向军等人并不满足,他们认为最终是要共同携手,涵养出一个良性循环的文博生态。

众所周知,让馆藏文物活起来,不仅是物理形态上的空间移动,也不仅是传播方式上的不断创新,更应是文化生态上的持续发展,譬如以文创产品为依托,推动文物资源走进千家万户,但是在这方面困难重重。

记者走进河博的文创商店,见到近700种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憨态可掬的“汉代说唱俑”、古朴厚重的“双翼神兽”、典雅清新的“童子垂钓”……充分满足了观众“把文物带回家”的愿望。“但是,把‘叫好’变为‘叫座’,还需打破深层次瓶颈。”河博艺术设计部副主任曹雪说,“一是缺专业设计人才,二是缺资金,很多设计没法转化成可售商品。”

曹雪说,其实博物馆线上线下观众的访问量和文创产品的销量成正比,尽管河博年度入馆人次已破百万,但和故宫博物院的年入馆人次还是没法比。“很多企业愿意和故宫博物院合作,主动设计文创产品,实现合作共赢,可河博却不得不自己开发和出资,在人力和资金配套上捉襟见肘。”

不仅文创领域,一些市县级博物馆更陷入“怪圈”,没有资金,馆舍陈旧,人气不旺,而人气越不旺,搞展览就越少,最终结局就是渐渐沉寂下去……这种恶性循环一度成为博物馆的常态。

“凡此种种困难,都说明构建良性循环的文博生态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罗向军说,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正在努力完善政策机制,下一步我省还将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博物馆落实绩效奖励等文创产品开发政策,鼓励众创众筹,以创新创意为动力,打造文创品牌,而一些困扰市县博物馆的软硬件问题也将有望得到解决。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博物馆将受到更多政府投资建设支持,而自身的转型也势在必行。要关注观众的文化需求,加强与企业合作的深度,“未来将围绕博物馆构建起一个鲜活的文博生态系统,让博物馆真正成为人人愿去的文化空间,将是公共博物馆未来的模样。”(记者龚正龙、刘萍)

  • 上一篇:美丽河北 人文之美|太行古陉
  • 下一篇:【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基层行•学校篇】临城中学:山区小县打造“创新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