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报记者 宋燕
作家简介
殷健灵
儿童文学作家,1989年开始写作。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纸人》《野芒坡》《千万个明天》《月亮茶馆里的童年》《轮子上的麦小麦》《1937·少年夏之秋》《天上的船》和《甜心小米》系列;散文《爱——外婆和我》《致未来的你——给女孩的十五封信》《致成长中的你——十五封青春书简》等。
图书简介
《访问童年》
是作家殷健灵在深入调研、大量采访的基础上全新创作的一部作品。通过再现受访者对童年重要事件的回忆,阐释出童年的经历对一个人一生的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作品中受访者从1922年的老人,到2005年的孩童,年龄跨度将近一个世纪,他们的童年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一百年的时代变迁,更蕴含着不同时代和地域里孩子们的心灵和感情:虽千差万别,却异曲同工;虽幽微渺小,却丰富而广袤。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精神故乡,找回初心,发现真实的自己。
2016年接近年底的时候,殷健灵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上发出了一封“重返童年”邀请书,是这样写的:
人的一生最无法摆脱的是童年的原初记忆,你出身的家庭,成长中最刻骨铭心的印记,无法原谅的人和事,未被满足耿耿于怀的愿望,无法弥补的遗憾,困厄时遇到的帮助你摆脱困境的温暖,烛照过你成长的微光,倘若重新来过你最希望改变的事……假如你读过我的作品,假如你信任我,假如你有强烈的倾诉愿望,假如你认为自己的童年故事独一无二,假如你希望在倾诉的同时修复童年的创伤,或者希望以自己的经历警示后人……请你联系我,在之后几年,我会耐心地等待你,面对面地倾听你。
对于每个受访者,殷健灵会问他们三个问题——
1.如果我现在邀请你重返童年,你会闪现怎样的念头?
2.永不回返的童年对于今天的你,意味着什么?
3.如果此时的你,与童年的你相遇,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殷健灵访问了不同年龄的人,年龄跨度将近一个世纪。他们的童年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一百年的时代变迁。他们会颠覆我们的一个基本认知:童年不仅纯真无瑕,混沌无知,而且同样敏感脆弱、复杂多变、危机四伏。童年独立生长,可终究敌不过时代洪流、社会文化、家庭环境的裹挟和影响。
于是有了这本《访问童年》。
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评论这本书:“十分专业且充满人性的采访,与陌生的当事人面对面,直叩心扉,听对方的倾诉或叙述,然后一举成文,这是另外一种写作路数——一种很少有人选择,即使选择也一定步履维艰的路数。强烈的现实感所产生的震撼力总比那些虚构文字所产生的力量更加能够席卷心灵。殷健灵独一无二的写作,构成了一份无可取代的文学价值。”
选取的人物 要拥有不同寻常的经历
记者:您在《访问童年》这本书的序言中说“这不是一个心血来潮的写作计划”。那么,您创作这本书最终的灵感来自哪里?这本书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殷健灵:不记得是哪一年,张炜先生因新书活动来沪,我去他下榻的锦江宾馆看望。不到一小时的见面,谈的都是文学。清晰记得他当时说,一个作家,要试着什么文体都写,小说、散文、诗歌、评论……包括报告文学。
我当即反问:报告文学?在固有概念里,这是一种离文学性最远的文体,甚至是一种作家要心存“警惕”的文体。
张炜读懂了我的意思,解释道:写一条狗是报告文学,写一条河也是报告文学呀。
我有醍醐灌顶之感。
我还要感谢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她让报告文学拥有了尊严和体面。我从她的笔下,不仅读到了战争、时代,更读到了人的心灵和感情。
还有美国“新新闻主义”代表人物盖伊·特立斯,他以小说和诗歌的方式经营非虚构,使得新闻性文字散发恒久的艺术光芒。
二十多年前,因为职业的缘故,当我开始写一些人物采访文字的时候,曾有一个念头:但愿这些文字能熬过一点时间,将来,能值得出成一本书。后来,它们真的出成了一本书。
也许就是从那时起,我对真实的普通人,对超乎贫瘠想象的真实生活,对表象掩盖下的人的心灵和感情,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当然,作为一个儿童文学写作者,我始终关注人的童年,我以为那是人性最深层的底色。
所以,要特别感谢前面提到的三位,这三个人直接促成了我下决心写作《访问童年》。它是非虚构,同时,也是用短篇小说的方式写作的非虚构。
记者:在这本《访问童年》中,受访者从1922年的老人,到2005年的孩童,年龄跨度将近一个世纪。请问您选取人物的标准是什么?
殷健灵:我要寻找一些不同年代的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这是一个我最初的构思。我选取人物有三个标准:第一,都要拥有不同寻常的经历;第二,这些人都拥有细腻的感情;第三,他们都有比较流畅的讲述能力。
你们如果觉得读完意犹未尽,我想可能是因为我的选择。因为我觉得写一个人的故事,没有必要面面俱到,我只选择了想表达的和主题最切近的那部分,将零碎整合,然后让它们拥有一种流畅的水一般的阅读感受。
记者:文中这些受访者,在讲述的过程中,有没有人曾表现出痛苦纠结甚至是由此而中断访谈的事?您是怎样一步一步引导他们顺利度过这段痛苦的觉醒过程、最终完成采访的?
殷健灵:实事求是地说,并不是每段访问都是成功的。所谓的不成功,指我有时候采访的一些故事缺少独特性,或者说他们的故事“一切均在我的想象中”,这样也就缺少以文字呈现的意义。但没有出现你说的访问中断或者失败的状况。因为我有过多年采访经验,在选择采访对象之前,对对方有一定的预估,判定对方有故事,且能敞开心扉。这是访问的前提。
最重要的是 给予孩子爱 和安全感
记者:《访问童年》重要的内容之一其实是儿童与成人的关系。您觉得在这个时代,大人最应该给予孩子的是什么?
殷健灵:对于家长来说,给予孩子最重要的还是爱和安全感。爱是你给予孩子的付出;安全感,是一种稳定的、和谐的、比较温馨的家庭关系。这样的家庭关系是孩子安全感最大的来源。
还有对于孩子的尊重。爱不是占有,而是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去尊重。孩子不是我的附属物,自从他来到这个世界上,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人。用这种平等心去给予孩子,我觉得是最重要的。
另外,为人父母也是一种能力。并不是每个成为父母的人,都具有做父母的资格。有些人的修养、品格并不是很适合做父母,而作为父母的自我改造又是一个大工程,很难一蹴而就。所以,我们只能从给予孩子最基础的东西谈起,那就是爱、平等和安全感。
记者:《访问童年》写到的几乎是横跨百年的童年故事,您采访了26个人写下26个故事,除去时代之变,还有哪些关键词能描述您感受到的与童年相关的变化?
殷健灵:书中那篇《我想尽力摆脱这物化的世界》,是一则让人振奋、感动、豁然开朗的故事。文中有这样的话:写作这些文字的我,仿佛穿越忽明忽暗的隧道,那趟披星戴月、翻山越岭的时间列车已然沧桑斑驳,就在即将抵达终点时,眼前豁然舒朗——那里天高云淡,沃野千里,只觉得天地尽头,苍茫之下,定是孕育着一个理想新世界。
在书中,我从九十多岁的老人一直写到十二岁的孩子,年龄跨度将近一个世纪,在这个漫长的时间之旅中,我当时最深刻的感受是,如果个人的童年曾因时代等原因而压抑、困顿、窘迫、束缚,那么离今天越近,越是和以下几个关键词有关:独立、自由、自我、幸福、宽容、释放、平等、开阔。这是一种理想的觉醒的状态。时间线越是拉向今天,我们越是能够看到一种比较理想的、觉醒的状态。我以为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人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