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河北新闻

【长城评论】知网“跌落神坛”,学术生意不能这么做

时间:2019-02-21

“知网是什么东西啊?”

近日,随着这一句“神问”,背后的“中国知网”,也被置于聚光灯下,黑料一个一个被扒了出来。

知网始建于1999年,目前已收录了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学术资源,是人们使用频次最高的检索和下载学术资源的网站。从学术圈依赖的大宝盆到如今就像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人们不禁要问,“跌落神坛”的中国知网,到底做错了什么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其实,答案并不复杂,核心矛头就是中国知网的论文“垄断生意”。

具体来说,根据媒体公开报道,中国知网的涨价幅度每年都在10%以上。知网的年年涨价,而且幅度还较高,已经引起了很多高校的不满。北京大学就曾宣布中国知网即将停用,原因就是“数据库商涨价过高”。

多地高校都曾出现过停用知网的情况,不过大多高校停用知网之后,又出现重启知网的情况。其中原因也不难理解,因为如果不用知网,确实在现实中没有其它更合适的替代品了。各大高校为了学术资料方面的刚需,只能忍痛花钱继续使用知网。

知网论文“垄断生意”的现实痛楚,怕是各大高校已经深有体会了。有媒体认为,知网不断涨价,源自学术机构不作为。其实,并不是不作为,而是学术机构包括学校,在知网的“垄断生意”面前,束手无策。

除了宏观层面的强势“涨价”,知网在微观层面也没有饶了广大学术方面的消费者。比如,有大学生质疑,在知网下载一篇价格为7元的文献,但购买程序中的多种充值方式都设置了最低充值金额(50元),购买单篇文章后余额却不便退还,只能继续购买或付手续费才能退款。

这种强制性和捆绑式的经营方式,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不仅绑架了消费者的钱,也绑架了消费者对知网的使用权,“不公平”的本质更是淋漓尽致显现出来。

中国知网敢如此明目张胆侵害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其背后的底气,也与知网在学术资源领域的“一家独大”有着实质性联系。

大幅度涨价,还有强制消费者充值,为知网带来的是巨额的利润。知网2017年度营业收入达到9.7亿元,毛利率61.23%。对此,很多网友感言,“知网也太会赚钱了吧?”夸奖只是表面意味,实际上是深深的鄙夷。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得知中国知网如此能赚钱后,很多论文写作者坐不住了,因为他们不仅没有收到知网相匹配的稿酬,甚至还出现了“自己下载自己论文还要花钱”的魔幻状态。难道知网真的“只进不出”?

据媒体报道,知网在稿酬支付标准中,大额的稿酬支付是博士论文著作权人或者硕士论文著作权人获得不同面值的“CNKI网络数据库通用检索阅读卡”和百元左右的现金稿酬。

这样看来,虽然不是完全的“只进不出”,但阅读卡和百元现金稿酬,在知网61.23%毛利率面前,已经不值一提。而且,作者的稿酬也并没有随着知网每年10%的涨价而合理上浮。

在这种情况下,学术资源的著作权和版权的进一步明晰规范,稿酬分配机制的合理性追求,便非常值得深思和探讨。

无论是“进”,还是“出”,中国知网的所作所为,呈现出来的都是一种“霸道思维”,也确实将论文“垄断生意”在赚钱层面做到了极致。当然,并不是说学术完全不可以做生意,但总得在合情合理中平衡各方的正当利益,而不是使得自己一家“盲目扩张”和“尽情吸血”。现在的中国知网,已经在商业的路上失控了,学术生意不能这么做。

市场份额高,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肆意作为,享受所谓“垄断”带来的快乐,更应该承担起一份相应的责任,将这个行业生态带向更好状态。学会平衡相关各方合理合法的权益,推动知识资源数字内容的低门槛获取,甚至相对公益化,才应该是知网的努力方向。而这一方向能不能践行好,直接关系着知网未来的格局,影响着知网命运。(默城)

  • 上一篇:住冀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您 帮您捎话到全国两会
  • 下一篇:京津冀这五年|④疏解京津养老需求,河北应有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