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讯(记者赵晓慧信贺宁)每天一早,涿州市水岸花城小区公交站的候车人群里,最多的就是带着“装备”赶往北京上班的人们。这是梓辰对涿州最为深刻的印象之一。
70年前的1949年3月24日傍晚,毛泽东和党中央进京“赶考”途经涿县(今涿州市),就涿县经济发展情况听取时任县委书记王成俊的汇报,并提出市场回城,繁荣经济的要求。
70年后,涿洲经济已经插上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翅膀,区域内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网日益密集完善,北京、廊坊、保定、涿州等城市之间的交通便捷程度已经与城市轨交类似,“1小时生活圈”变为现实,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便利的交通不仅助推着区域经济合作加快步伐,也给京津冀区域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显著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往返不同城市间的“双城生活”。为家庭、为生活、为梦想,这些奔波在路上的人们成为加速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的纽带。
每天,都有很多涿州人乘车前往北京上班。记者 赵晓慧 摄
对23岁的罗明来说,拼车上班和在市区坐公交上下班一样方便。从水岸花城小区到北京天桥汽车站,拼车只需要一个小时,再转乘地铁前往公司。不出意外,9点之前,楼下安保人员能准时看到他打招呼的笑脸。
“从涿州去往北京上班的人特别多,如果可以的话,我每次都会和司机约好时间地点,以保证能按时打卡上班。”罗明告诉梓辰,周一的车辆总是比较拥挤,需要提前和司机沟通。
罗明是保定易县人,大学毕业后定居涿州,2018年被北京一家保险公司看中,成为一名专业保险人。
这次的工作变动,让他的薪资有了成倍的提高,也让他有更多的能力为刚出生两个月的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他说,每天等车、坐车的时间,也是他调节情绪、完成角色转变的过程。等回到家,他已然卸下所有压力,成为一个眉眼带笑的父亲。
作为“双城生活”大军中的一员,罗明亲身经历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便利。
从涿州东站乘高铁到北京西站仅需25分钟,北京838路公交车以5分钟的发车间隔往返两地……便利的交通正不断拉近着涿州同北京的距离。
8月30日,周五的下午,梓辰赶往中关村和谷创新产业园时,创业团队负责人范宏浩已经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和朋友一起乘高铁回北京。
在与范宏浩的交谈中梓辰知道,他来涿州已经一年多了,最初工作忙碌时,他几乎天天待在单位。范宏浩原本在北京上班,2018年得到了来创新产业园工作的机会。对于这个家在北京的男人来说,他也曾有过纠结。如今,却已经习惯了这种双城生活。
“以前是每周往返,现在这边有了负责人,我身上的担子也轻了很多,每周来这边两三次,基本都是当天来当天回。”范宏浩说,现在的交通越来越便利,除了高铁,他也经常开车往返。
梓辰了解到,在产业园里,像范宏浩这样奔波于涿州和北京之间的同事不在少数。周一到周五,他们在涿州心无旁骛地工作,晚上就回离公司不远的住处休息。到了周末,他们就会回北京与家人团聚。
一年多的时间,范宏浩的家人已经从最初的不习惯到现在慢慢适应了。因为距离,多了牵挂,一家人的关系也更加紧密融洽了。
涿州站。记者 赵晓慧 摄城,是家国天下的缩影;路,是历史岁月的概括。
70年前,毛泽东和党中央从涿州乘火车进京赶考;70年后,越来越多的人坐高铁穿梭在两座城市之间。从进京“赶考”争取考个好成绩,到如今交上新答卷,让人民来评判;70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正通过这些不断延伸的路网和穿梭不停的交通工具,让“双城生活”的人们在拥有更美好出行体验的同时,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
离家更近一点,离梦想更近一点。
涿州东站。记者 刘潇 摄
【梓辰说】
曾经,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好处,我了解却感触不深。直到这次见到罗明和范宏浩之后,我的感受才变得真实和立体起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也突然之间有了烟火气。
在中关村和谷创新产业园,很多公司的墙上都贴着一张大大的北京和涿州之间的高铁来往时刻表,细细一问就知道,原来公司里的好多人都是来往于涿州与北京之间。他们说坐高铁的时间比在北京五环以外坐地铁上班的时间要短,甚至有些人把家都安在了涿州。
有些人想要更多的机会和更有挑战的工作,于是选择了大城市;有些人喜欢慢节奏的生活,于是搬到了小城市,而跨城上班的人,他们穿梭于两座城市之间,希望寻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
正是这些日益密集的路网和不断提速的交通工具,让罗明和范宏浩们拥有了更舒适的出行环境,更快速的出行速度,在拉近家的距离的同时,离自己的梦想更近。
70年前,毛泽东和党中央从涿州乘火车进京赶考,70年后,人们乘坐高铁在两座城市间穿梭。
一座老车站,一个新站台,站在历史与未来交汇的新起点上,我看到无数奋斗追梦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