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讯(记者刘延丽李红霞郑白李丽钧曾丝雨见习记者周黎燕李皓)当前,脱贫攻坚已到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在推进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河北省将非遗与扶贫紧密结合起来,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助力更多贫困群众通过学习传统技艺,实现脱贫致富。
近日,长城新媒体《问政河北》邀请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张雪芳、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党组书记于占利、国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景辉,就河北省在推动“非遗+扶贫”方面的举措和经验与网友进行了交流。
访谈现场。见习记者李皓摄非遗助力 让“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世代相传、活在当下的生产生活实践。”张雪芳说,“非遗+扶贫”为脱贫攻坚开辟了新道路。
非遗分为民间文学类、传统技艺类等十大门类。河北省有丰富的非遗资源,比如唐山皮影、蔚县剪纸、丰宁剪纸、河北梆子等等,有3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经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32项。
在张雪芳看来,“非遗+扶贫”就是依托传统工艺带动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的优势,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中扶志、扶智的作用,把“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帮助贫困人口增收。
“以技为生,可以防止返贫,收入更持续稳定。”张雪芳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非遗扶贫为贫困群众提供了“造血”能力。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张雪芳。见习记者李皓摄2018年6月,丰宁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全国十个“非遗+扶贫”试点县之一,河北省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推动“非遗+扶贫”工作在全省展开,已经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工作格局。
扎实推进“非遗+扶贫”工作,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会同省扶贫办等多个部门出台一系列工作制度;利用全省重大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加强产品推介,培树产品品牌;举办全省“非遗+扶贫”对话交流活动,推广丰宁经验和全省优秀案例;承办全国“2019年基层非遗保护工作队伍‘非遗+扶贫’专题培训班”;加强对外交流,承办亚太地区非遗国际培训中心组织的丰宁考察活动,并在南太平洋地区教科文组织国际培训班上进行展示推广。
“在10月份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上,河北‘非遗+扶贫’案例,得到了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领导的积极推荐,‘中国案例河北实践’得到了与会20多个国家40多位代表的认可。”张雪芳说。
据不完全统计,河北省有217个非遗项目参与到“非遗+扶贫”工作,吸纳就业人员2.68万人,包括贫困户5071人,有3800名贫困人口通过非遗助力达到脱贫目标。
丰宁试点 让留守劳力变产业主力
“丰宁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河北省十大深度贫困县之一,约有10.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于占利介绍,在脱贫攻坚中,丰宁的短板就是留守家庭妇女、无劳动能力或弱劳动能力的人没有产业支撑,增收很难。
而丰宁的丰遗文化底蕴深厚,全县各类非遗项目有61项,丰宁满族剪纸、布糊画、木作技艺、铁编技艺四项为当地特色非遗资源龙头。“我们就把非遗与扶贫结合起来,把非遗的重心下移,把非遗扶贫工厂建向农村,建向非遗传承基地,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挣到钱。”于占利说。
发挥文化优势,助力脱贫走新路。丰宁以满族剪纸、布糊画传承保护为重点,对全县非遗文化产业项目进行全面调查,在县城建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在乡镇和村建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形成县、乡、村全覆盖的“非遗+扶贫”工作体系。
据了解,丰宁已在5个乡镇8个村建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8处,在县城建立布糊画非遗扶贫车间2处。同时,建立了22个“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从业人员达到500多人。
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党组书记于占利。见习记者李皓摄“我们为61项非遗项目建立台账,建立非遗数据库,完善档案管理,编制保护名录;建立非遗技能培训基地,组织代表性传承人编写培训教材,开课培训;把非遗扶贫列入乡镇考核计划,强化非遗助力脱贫攻坚的成效;今年县财政拿出100万元经费,我们又争取资金单列出20万元的研发经费给予全力支持,促进非遗发展......”于占利说,丰宁采取多项举措推动非遗扶贫工作,真正让群众实现自主脱贫增收。
“我们有一位叫丁君方的老人非常热爱非遗文化,但他不懂技艺,就拉着老伴一起参加培训学习。前几天我去扶贫就业工坊的时候,看到很多人正在创作,大家知道我们跟故宫博物院对接做工艺品,心里是满满的自信和自豪。”于占利深受触动,“非遗+扶贫”只有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才能发挥其作用。
截至目前,丰宁累计组织培训200余次,培训学员4000余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比30%,有10%的学员能够独立完成作品,实现了稳定就业和增收。
对接市场 让乡土记忆变地方名片
要想利用非遗来推动扶贫发展,就要适应新时代的市场需求,让古老技艺创新性地与现代设计理念融合,从小众化走向大众化,突出地方特色,打造乡土文化名片,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利益的平衡。
“自己说好不行,面对新的市场应该把销路眼光放在什么位置上,这是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于占利说,首先要做好自身产品的创新和研发,立足市场,紧跟时代步伐,认真研究产销对路的产品。
对此,张景辉也有同样的感受,产品一定要有创意,同高校和专业团队共同打造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有文化底蕴的文创产品,才更容易让非遗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比如四匹缯,我们做成既能体现非遗工艺,又有现代元素的床单、被罩、茶席、桌旗、靠枕、手包等生活用品,让人们找到亲切感和回归生活的感觉,从而带动产品销量。”
国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景辉。见习记者李皓摄在传播推广与拓展渠道方面,于占利介绍,丰宁积极参与世园会、文博会、京津冀非遗大展、河北省民俗文化节等各级各类展会和品牌营销活动;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恭王府博物馆、妈妈制造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对非遗扶贫产品进行销售和研发;借助融媒体发展,加大线下线上的宣传力度,提升曝光率和转化率。此外,中国马镇、七彩森林、永太兴等重要景点,设立非遗产品展示展销中心,拓宽销售路径。
线上线下齐发力,张景辉说,利用新媒体平台销售更能吸引年轻消费者的喜爱,在线下他们也与多家景区、商超,以及美丽乡村在合作,“我们在正定、平山不少景区铺货销售,也把非遗产品带入民宿,不断拓展渠道增加订单。目前主要做的是绳结、刺绣等项目,老百姓利用闲余时间,快手一天能收入100元左右,慢手收入在60元。”
非遗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为非遗扶贫增添了新动能。对此,张雪芳认为,“非遗+扶贫”最终解决的就是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旅游景区具有信息量大、传播快、人员多的特点,有利于非遗的展示、传播和宣传,为非遗扶贫提供了更大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