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记者张世豪冯硕报道
2013年,28岁的张兰东从北京回到村里建设花卉大棚,家人和村民都不解:在北京干得好好的,到山里种花能当饭吃?
种花确实不能当饭吃。
张兰东正在管理花卉大棚。长城网记者冯硕摄
张兰东所在的涿鹿县宋家庄村地处深山,山高地少,村民靠种地为生。张家只有三亩相对完整的地块,建一座花卉大棚至少需要一亩,当时靠这三亩地,一家人解决了温饱问题,但还是被识别为贫困户,“少了一亩地粮食咋整,谁又保证娇滴滴的花能在山里养活?”
不过,张兰东建花卉大棚有自己的道理: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他曾在郑州、北京等地管理花卉,有丰富的大棚种养经验,了解大山外面特别是北京的市场需求。
张兰东最终说服家人,把打工挣来的四五万元全部投入进去,又从村民手中借来16万元,很快一座花卉大棚建了起来。
“鸿运当头”很受北京市场欢迎。长城网记者冯硕摄
“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瞄准北京市场,所以选择凤梨,也就是大家通常说的‘鸿运当头’,好的寓意一定能带来好的收益。”张兰东回忆。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凤梨对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很敏感,而在宋家庄村每年十月就开始有了降雪,到四月份地面还未完全解冻,“开始养花卉的前几年,我基本是住在大棚里,生怕发生一点点意外。”
“当花长起来后,我背着去北京找市场,人家看都不看,嫌货少。经过朋友介绍,最终凭借过硬的品质在北京打开了销路。”张兰东说。
张兰东和他的“鸿运当头”。长城网记者 冯硕 摄
这几年,从村里到北京的路已由五小时缩短到现在的两个多小时,常常是花卉大棚的余温尚未散尽,花卉就已来到了北京市场,这让张兰东感觉离市场更近了。
经过摸索,张兰东将花期定在了春节前,全部销往北京,三四年时间,不仅把借来的钱全部还清还脱了贫,“一亩玉米一年收入千把百,一亩地的花卉产值是六万多,真正实现了同样的土地不一样的产值。”
张兰东的父亲也能帮着打理花卉大棚。长城网记者冯硕摄
张兰东家花卉大棚的幼苗。长城网记者冯硕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