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肖然在墓区祭奠父亲。
燕都融媒体记者 蔡艳荣
一些人虽已远去,但永远会被铭记……照片上的年轻人叫武宝光,他是安葬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第一位英烈。1951年,武宝光入朝慰问、采访,最后牺牲在了朝鲜,年仅30岁。今年是武宝光烈士诞辰100周年,牺牲70周年。为缅怀父亲,弘扬革命精神,今年清明,武宝光烈士之子武肖然先生向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捐赠了一件珍贵的文物——父亲生前随身携带、开展创作使用的蘸笔台。
国恨家仇 家族买马买枪送参军
武宝光家在河北完县(现顺平县)县城魏家关,1921年,他出生在当地一个大家族,家境殷实,父母供他读书一直到从保定中学初中毕业。
九一八事变,武家全家逃到晋南,遇到八路军,武宝光遂于1938年加入了地方抗日工作并返回完县老家开展工作。
“一天日本人的飞机突然轰炸完县城,炸毁了武家的茶叶店铺,炸死了族人,国恨家仇下,武家共同出钱,买了两杆枪、两匹马,全家族商量后,把我父亲和他最小的五叔叔,也就是我五爷爷叔侄二人送去部队。”武肖然这样回忆父亲入伍的过程。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后,武宝光作为一个有血性的爱国青年毅然参军,所在家族更是捐款捐物支援抗战。1938年8月武宝光在地方任县儿童团团长,组织全县少年儿童参加抗日活动,站岗放哨。
“有一次我父亲到村里检查儿童团工作,在村口有两个孩子拿着红缨枪放哨,检查进出村口人的路条,我父亲站在站岗儿童前面说话,正好有记者路过看到,拍下一张相片。后来卢沟桥抗日纪念馆征集作品时,这张照片被放大挂在了大厅里,照片名字就叫‘查路条’。”武肖然说,那张照片清晰记录了父亲年轻时参加革命的身影。
武肖然和爸爸重逢时的合影,之前,武肖然一直被父母寄养在农村奶娘家里。
改编话剧《钢铁战士》周总理观演并给予肯定
武肖然介绍,到了部队,父亲有文化,性格活跃,很快就展露出文艺才能,开始是在三军分区冲锋剧社,后调到抗敌剧社,搞美术当演员,并开始从事创作,演过《放下你的鞭子》《白毛女》等话剧。
武肖然的母亲叫孙廷霞,抗日烽火中,孙廷霞中学没毕业回到家中完县西朝阳村,在村小学当老师,并参加妇救会的工作。“我母亲性格开朗大方,很漂亮,在家里像个男孩子,风风火火,在农田里干活小伙子都不如她。”武肖然这样形容母亲年轻时的样子。
全中国就要解放了,武宝光和孙廷霞在北戴河合影。
由于部队宣传队扩充,按组织要求,武宝光来到完县周边村招收文艺战士,就在西朝阳村认识了孙廷霞。西朝阳村是个大村,又属于抗日边区根据地,村子的北面有一条小河,武宝光每次都要走过小河上的小桥到村里,也是在小桥边认识了孙廷霞,随着革命工作的开展,两颗年轻的心也越贴越近。
有一天武宝光对孙廷霞说:“想不想到部队去,跟我走吧!”孙廷霞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她随武宝光参军来到部队宣传队,成为一名部队文艺战士。
抗日战争胜利后,两人结成革命伴侣。解放战争中,夫妻俩一直工作战斗在部队的文艺战线,在晋察冀战场上辗转战斗。开始在冲锋剧社,又调到抗敌剧社,北平和平解放后,华北军区建立,其中的华北军区炮兵司令部组建的同时政治部建立了炮兵文工团,夫妻俩又先后被组织调到华北军区炮兵旅政治部文工团。武宝光在文工团担任导演。
在此期间,他将电影《钢铁战士》改编成话剧,并兼任导演和演员,演出取得了成功。
“我父亲改编《钢铁战士》的手稿现在还留着,周总理观看演出后,表扬和肯定了文工团的演出。”武肖然回忆说。不久,武宝光作为部队代表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这更加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和工作热情,随后发表和改编了许多反映部队及新中国新风貌的文艺作品。
一心申请入朝采访 当时最小的女儿还没出生
1950年,我国派出志愿军抗美援朝,炮兵部队也入朝参战,部队在朝鲜浴血奋战的事迹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激发着武宝光,他多次要求上前线采访部队的英雄事迹,用他的笔记录志愿军的英勇战斗事迹,去写他们,歌颂他们,宣传他们。慰问团成员本来没有武宝光,但他多次向组织申请,要求到朝鲜战场采访。
“我父亲当时跟我母亲讲,‘战士们在朝鲜流血牺牲,我应该去,去记录采访他们的事迹。’”组织最后批准了父亲的请求,他作为志愿军慰问团的一名成员去了朝鲜,谁知这次的分别却成了永诀。
武宝光烈士。
听我妈妈讲,爸爸因为工作常常离家,过去每次他离家我都没多大情绪变化,唯独这一次他要入朝,临行前我紧紧抱着爸爸的腿,哭得撕心裂肺。后来还是妈妈掰开我的手,抱开了我……那时我还不到四岁。大妹妹武利亚一岁多。我每天去幼儿园,和小朋友们在欢乐中度过,一天我正在游乐场滑滑梯,突然来了一个叔叔,要接我回家。回到家,一推门看见几位叔叔手里拿着军帽,默默站在屋里,妈妈侧身在床上哭,我愣住了,也不由爬上床,拽着妈妈衣服大哭,那个情景,七十年过去了……”回忆起父亲去朝鲜并牺牲在异国他乡,74岁的武肖然禁不住落泪。
后来武宝光的遗体被安葬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在追悼会上,孙廷霞说,她要继承宝光的遗志,努力工作,把孩子们抚养成人。
武肖然说他长大后也曾经问父亲在朝鲜的情况,妈妈说得最多的是,爸爸牺牲后,遗体被白布裹着掩埋在了朝鲜,但是和爸爸一起参加慰问团的叔叔向组织坚决请求,再大的困难也要把父亲的遗体带回国。后经组织批准,叔叔们亲自把父亲的遗体又挖出来,用炮弹箱装敛后,辗转运回祖国,最后安葬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武肖然说,那时,母亲不到27岁,还怀着他的小妹武丽虹。
武肖然幼年时和大妹妹武利亚、小妹妹武丽虹合影。
牺牲在追赶大部队的路上年仅30岁
《文艺战士话当年》的编者黎白在自己的《赴朝日记》中清晰记述了武宝光牺牲的经过:
“1951年4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正要进行第五次战役。华北军区炮兵旅领导指示我和旅政治部的鲁芝、傅鸣生同志一起,从北京出发,赶赴朝鲜前线西线炮兵部队,了解并总结入朝作战的军、政、后工作经验。旅政文工团导演武宝光同志也是我们组的成员,我们在千难万险中行进,4月底才到达临近前线的部队后方——临津江北岸地区。这里早已越过平壤,离三八线百里,距汉城二百里。敌军原来据此只70里。
‘快找到部队吧!’这是慰问团一行人的迫切想法。5月2日晚上,因道路不通、江桥被毁,一行人乘坐卡车,为了躲避敌机,准备住在九华里的一个村庄,进入村庄,发现了伪装的卡车,只好倒车出村。在村外狭窄的小桥上,卡车左轮滑出桥,不幸翻车,一行人都被甩到河里,弹药箱也跌入河内,一名同志牺牲了,武宝光受伤最严重,他落入河中后,一箱弹药砸在他脖颈,一箱砸在他背部。
在返回九华里的途中,敌机照明弹一直在轰炸。一行人带着重伤的武宝光下车、又上车,最后到达马山洞,‘武宝光身体渐凉,我尽力也摸不到他的脉搏了……’”
炮兵文工团导演、共产党员武宝光同志牺牲于1951年5月2日夜里11时41分。牺牲地点是朝鲜黄海道金山郡马山洞,享年30岁。
母亲教育儿女:继承父辈遗志 不忘初心使命
“我母亲在我的小妹妹出生后,曾抱着小妹妹独自去华北军区烈土陵园,妈妈抱着小妹在爸的墓前伫立了很久,一是告诉爸爸他的小女儿出生了,同时也让我妹妹认认父亲的墓。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更是我母亲在父亲的墓前告慰:让我爸爸放心,她会把三个孩子带好带大。”
后来,妈妈和姥姥一起担起了抚养我们兄妹三人的担子。如今妈妈已97岁。
“每当说到爸爸的牺牲,妈妈总是说,要记得感谢组织,感激你爸爸的战友,没他们,你爸爸的遗体就只能埋在朝鲜了。”武肖然说,“父亲的信念和品质,母亲通过言传身教,传给了我们,母亲总是教育我们兄妹,作为革命烈士的后代应该懂得继承什么,不忘什么。知道新中国是千千万万像你爸爸一样的人流血牺牲换来的。要永远记着党的初心,做一个正直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