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4月12日讯(周颖)“我是一个地道的庄稼人,讲不出多么高尚的道理,我就感觉我的一份付出能够让别人得到帮助,咱心里就得劲儿。”今天,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河北唐山滦州市志愿者王福生经过4小时的采集,成功捐献256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河北省第509例成功捐髓的志愿者。
河北省第509例成功捐髓的志愿者王福生。 中华骨髓库河北分库供图
1978年出生的王福生是唐山滦州市的一名农民,2015年加入中华骨髓库河北分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2021年1月11日,王福生与一位在江苏治疗的血液病患者血样配型成功。
王福生正在捐献造血干细胞。 周颖摄
“献血达人”坚持无偿献血16年
从2005年开始到2021年,王福生每年参加无偿献血,王福生说,“2012年之前我一年献两次血,之后每年献一次,现在家里的献血证厚厚一摞。”是什么让他加入献血队伍,坚持了这么多年?王福生表示,他亲身体会过面对疾病的那种无助。2005年,他的妻子陈娜突发疾病,因“多发性硬化”症状导致视神经萎缩,双目失明。“当时我们的儿子才5岁,我带着她四处寻医,由于这个病不好医治,真的很无助。”在求医过程中,夫妻二人受了不少苦,不过幸运的是,目前陈娜的视力有所好转,右眼能够看清近处的物体。“现在她虽然视力微弱,身体也算过得去,但是大量服用激素药物给她心脏、胃以及骨头等方面造成了不小的伤害,与病魔斗争了十几年,我们仍乐观的生活,我觉得我们还是很勇敢很坚强的。”王福生说道。
王福生(左)和他的妻子陈娜。 周颖摄
通过这段经历,王福生深刻体会到身体健康对患者们来说有多么重要,“只要我能做到,我绝不会让那些患者生的希望破灭,所以我一直坚持无偿献血。”在2015年的献血过程中,工作人员问他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一听说捐献造血干细胞可能会挽救一个人的生命,他就毫不犹豫的留下了血样,成为中华骨髓库的一名志愿者。
2021年1月11日,正在钢管厂进行电焊作业的王福生接到河北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得知自己与一位血液病患者的血样配型初配成功,王福生当即同意捐献。“配型成功,与其说是患者的荣幸,其实也是我的荣幸,我的一份付出能够让别人得到帮助,也体现了我人生的价值,心里就俩字‘得劲’。”王福生说道。
“什么都没有救人重要”
在得到家人的支持后,顺利通过高分辨检测、健康体检的王福生和唐山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定好捐献日期,计划于3月28日前往石家庄,可就在前往石家庄的前几天,正在外打零工的王福生接到家里电话,说他的父亲突然病重。王福生说,“20多年来,我父亲脑血管病反复发作,这次生病住院后,由于病情严重无法医治,只能回家静养,我家人说我父亲这次可能要不行了,身体已经没有知觉、眼睛发直、手肿……”
王福生正在捐献造血干细胞。 周颖摄
得知这个消息,王福生第一时间联系唐山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询问能否推迟捐献时间,“工作人员说最多推迟半个月,我心里也做好了打算,如果这段时间家里出现任何变故,无论如何,我也会放下一切去捐献,”与此同时,王福生和家人提前为老人准备后事,并通知了在部队服役的儿子。“或许是我的老父亲在默默支持我吧,到了下午,老人病情出现好转,手也消肿了,”王福生说,看着老人的身体逐渐转好,他的母亲催他尽快去石家庄捐献。“我母亲说我爸年纪大了,病也不好医治,可是人家受助者还年轻,不能等,大孙子也从部队请探亲假回来了,家里真要有什么事儿,有大孙子在,让我塌下心来去救人。”听完母亲的一席话,王福生非常感动,“什么都没有救人重要,我母亲不识字,但是她的深明大义让我感到十分自豪。”
4月7日,王福生和妻子陈娜一同前往石家庄,进行捐献前的准备,每天注射动员剂,“注射动员剂后,他身体存在一些反应,有一天晚上他腿疼得睡不着觉,挺心疼他的,不过今天亲眼看到整个捐献过程,真的是为他感到骄傲,”一说起王福生,陈娜脸上满是笑容,“我们俩结婚二十多年了,没闹过别扭。我虽然身体不好,但是他始终对我特别好,我觉得我挺幸福的,嫁对人了。”
今天下午,王福生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将离开石家庄送抵江苏,植入受助者体内,为一个90后青年送去生命的希望。
“我希望受助者能够战胜病魔、早日康复,我今后仍会坚持无偿献血,一直到年龄限制不让我献的时候,再有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机会,我还会义无反顾的捐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