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河北新闻

红色记忆之旅③|走进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

时间:2021-04-11

视频摄制: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

“沿着高速看中国”河北篇 红色记忆之旅③

“模范县”铺展时代新画卷

——走进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

巍巍太行千峰叠嶂,位于阜平县城南20公里的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北依菩萨岭,南临胭脂河,掩映在苍松碧草之间,显得宁静而庄严。

广场上,矗立着一块青石,上面镌刻着毛泽东同志1939年亲笔写下的“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冀察边区”几个大字。

步入展馆大厅,一组青铜人物群雕映入眼帘。冲锋的姿态,坚毅的神情,再现了晋察冀军民浴血奋战、勇往直前的场景。

“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冀察边区不仅是华北的坚强堡垒,也是对日进行战略反攻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前沿阵地。”讲解员高宗雯介绍,阜平早在1925年就建立了第一个党组织。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政府在这里成立,阜平成为华北建立敌后抗日民主政权最早的县。

“俺们这儿地势险,老百姓觉悟也高,有群众基础。”71岁的陈先田身体硬朗,他的祖父和父亲1937年同时入党,曾经带领大家为八路军送水送饭、掩护伤员……

“听我爷爷说,那时党支部开会都是在晚上,通知时不明着说,拽拽衣角打个暗号。”谈起抗战的艰难岁月,老人难掩激动之情,在严酷的战争环境里,当地军民紧密地团结起来,建立起了牢固的抗日堡垒。

抗战期间,阜平这个只有9万人口的小县,有2万人参军参战,5000余人壮烈牺牲,被称作“抗日模范根据地的模范县”。

共产党如何得到群众这样的拥护和热爱?

看着斑驳的照片,高宗雯深情地讲述“树叶训令”的故事:1942年春天,晋察冀边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日寇的反复“扫荡”,加之罕见的大旱,树叶成了军民的救命粮。在这个时候,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下发了一个特殊的训令:部队所有单位不能在村庄附近采摘杨树叶、榆树叶,要把它们留给群众吃。全边区部队严格执行这个训令,宁可饿着肚子,也不与民争食。“这样的军队让老百姓豁出命去也值啊!”

荡涤沧桑岁月,战火硝烟已尽。不变的是老区人民对党的深厚情感,“元帅街”“将军路”“抗战路”和“解放路”,走在城南庄的街头,浓郁的红色气息扑面而来。

“以前路不好走,来一趟翻山越岭好几个小时,热情都在路上消磨掉了。”说到路,高宗雯打开了话匣子:5年前她刚参加工作时,这里有10个讲解员,参观的人少,工作量小,讲解员们还承担了打扫卫生的工作,“自打太行山高速公路通车,我们这就热闹起来了。离高速口不到10公里,全国各地的人都来参观,14个讲解员,几乎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儿。”

高速公路开通后,来纪念馆参观的人数从以前的每年20万人次增加到30万人次。“来的人多了,对讲解员业务要求更高了,从谈吐到站姿再到知识储备都在提升。”变化无处不在,高宗雯指着纪念馆前新修的停车场说,370多个车位停车很方便。

提升的不仅仅是纪念馆,高速公路的修建,也让乡亲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我儿子在涿州,原先回来一趟4个多小时,只有放长假才能来住几天,现在1个半小时就到家了。”高速修到家门口,陈先田家里的团聚时刻越来越多。出门在外,最牵挂父母的健康,陈先田的儿子算了一下,20分钟到阜平、1个多小时到石家庄、不到2个小时到保定,老人看病方便多了。

不仅方便了生活,也富裕了日子。30万人次的参观者,在城南庄村委会副主任陶连石看来,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喝瓶水,就是5毛钱收入;10块钱吃碗面,能有4块钱盈利;住一晚,挣得更多。更不要说,参观的人们采摘点葡萄、苹果、梨,返程的时候捎带上大枣、板栗等土特产。”

以前漫山遍野的柿子都没人摘,啪嗒啪嗒往地上掉。高速一通,游客们一麻袋一麻袋地往车里装。让城南庄村民想不到的是,山门一开,无人问津的山货都成了抢手货,卖出了好价钱。

跟参观者打交道的过程中,村民们也变得时尚起来。卖花椒、核桃的大娘,在摊子旁竖着二维码收款,“吃着好直接下单,我给您发快递”;山花一开,蜂农们搞起了直播。

太行山高速不仅富裕了老区百姓,也是一条红线,串起了阜平众多的革命纪念地,丰富了参观者们的行程。“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史家寨晋察冀边区机关旧址、马兰村……一路走来边看边学习,收获满满。”一位北京来的游客告诉记者,这一趟不虚此行。(河北日报记者马利)

  • 上一篇: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河北省委党史专家宣讲团到石家庄宣讲
  • 下一篇:河北融媒头条|石家庄“母亲河”滹沱河生态治理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