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英雄·王二小》是以晋察冀边区放牛孩童王二小的抗日故事为蓝本创作的儿童京剧,是剧目舞蹈设计耿丽丽离开河北家乡20年来,初次返冀工作的呕心之作。在这部剧目中,传统京剧与儿童戏剧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动作娴熟舞步轻快的演员们,巧妙运用的道具,变化创新的舞台,都让这部剧变得格外不同凡响和引人眼球。
2006年,耿丽丽第一次接触到戏曲舞蹈,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此在她心中生根发芽。自去年8月建组以来,耿丽丽日复一日在小小的剧场里排练、指导、钻研细节,8个月的时间,她就在狭小的剧场度过了石家庄最炎热及最寒冷的日子。为了这次剧目顺利演出,接受采访前,耿丽丽还沙哑着嗓子在台下喊着有力的节拍。当和记者聊起《少年英雄·王二小》这部剧时,她的眼里闪动着晶莹的泪花,但眼神里流转的全是热爱与坚持。传统与现代之间的隔阂,在耿丽丽呕心沥血的创作中,逐渐消弭......
耿丽丽(左一)
【对话】
河北新闻网:您是如何与戏曲舞蹈结缘的呢?
耿丽丽:我跟戏曲舞蹈结缘是在2006年,那也是我跟《少年英雄·王二小》导演翁国生的第一次合作。我们合作的第一部戏是金华地区的代表性戏剧——婺剧。那时我在当地的歌舞团做舞蹈编导,机缘巧合去排了戏曲。从那时起,我对戏曲舞蹈有了一定了解,此后翻阅了很多资料,逐渐跟着导演编创戏曲舞蹈。
河北新闻网:您这么多年努力坚持,有没有一个人对你的影响很大呢?
耿丽丽: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我认识的第一名戏曲导演——翁国生导演。他是我的良师益友,如果没有他,我对戏曲舞蹈也不会有这么深厚的情感。他思维开放,专业性很强,对人物刻画、作曲、舞美等都非常了解,可以说是一个全才。我十分崇拜他。通过他,我对戏曲舞蹈建立了浓厚的兴趣。
河北新闻网:这次的剧目是现代儿童京剧,相较于传统京剧有哪些变化呢?
耿丽丽:这部剧是儿童京剧,跟以往的京剧有很大的不同,会更加具有童趣性。为了体现孩子的天真可爱,会设计较俏皮的动作,舞步比起传统的京剧更加轻快活泼。
剧中语言、道具的运用也更贴近孩子。演出中,演员们会运用河北特色的长板凳,他们会钻凳子、上凳子、扛凳子,凳子会在他们身上“玩耍”起来。
河北新闻网:请您具体介绍一下剧目中的舞蹈部分吧,这次的舞蹈设计有哪些特色?
耿丽丽:这部剧最大的特点就是导演把王二小的牛作了细化。牛的设计跟东方的舞狮、西方的斗牛舞作了结合。舞台上的“牛”会唱、会跳、会跟王二小对话、会和演员互动,这是之前没有过的。
河北新闻网:这次在舞台形式上有哪些创新?
耿丽丽:在换场的时候作了一些创新,不同于以往的开幕。之前是用大幕布打开,这次把幕布换成了一座假山,假山的变化带动场景的变化,这也是一个比较新颖的点。
河北新闻网:您之前创排了多种多样的剧目、曲目,担任此次剧目的舞蹈设计,在创作中遇到的压力和挑战有哪些?
耿丽丽:这部剧用到了很多小演员,才十一二岁,多数小演员学的是京剧和梆子,平时更习惯于听锣鼓点。但是,现代戏曲舞蹈放的是旋律,所以排演前期只能依靠老师喊拍子。好不容易磨合好了,却因为疫情延迟演出了。再次打算演出时,有些小演员已经毕业离校了。我们不得不重新筛选小演员。这样一来,之前的困难就又要重复一遍。而且我们编排的是群舞,想要跳齐也很难,大家要相互磨合很久。孩子高矮胖瘦都不一样,想让他们做到整齐,只能一个一个摆。
河北新闻网:排练过程中有没有给您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或者一件事?
耿丽丽:有一位李建利老师,她原来是学花旦的,已经快50岁了。可是在台上她很活泼,跟孩子们站在一起,谁也猜不出来她已经是快50岁的人了。她的膝盖不太好,但是只要一上台,她的精神状态就特别饱满,跟孩子们一起摸爬滚打,认真对待每一个动作。李老师真的很打动我,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师。
河北新闻网:这次剧目编排,有没有新的感悟和收获呢?
耿丽丽:省艺校的孩子们真的很刻苦。在我们提出要求的时候,他们都会非常努力地去完成。当我说动作做得不够好时,他们就会聚在一起不停排练,直到达标为止。他们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非常打动我。
河北新闻网:对于经典剧目如何流传下去、活在百姓心中,这一点您是怎样想的?
耿丽丽:让经典剧目流传下去也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我们现在做的就是要打破常规,做不一样的儿童京剧。王二小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大家越是熟悉,我们就越要做出不同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想要把一部剧留在老百姓心中,肯定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
河北新闻网:现在京剧的受众越来越年轻化,您怎么看呢?
耿丽丽:现在观众定位都是偏向于年轻化的,不管京剧也好,还是其他传统剧种也好,都要接受年轻化的洗涤。就这部戏来说,我们以《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为主题,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旋律来创作。台词也比较接近孩子的特点,让孩子们更好接受。这都是我们致力于把传统剧目现代化、年轻化的一种尝试。
河北新闻网:您想通过这部戏传递一种什么声音呢?
耿丽丽:接受这次任务,其实有我的一份私情在里面。河北是我的故乡,此次是我时隔20年第一次回乡工作。我想借着这次机会,让更多人了解河北当地的特色剧目。我的老师说过,“没有不好的演员,只有不好的编导”。我们要在舞台上发扬河北文化的优势,扬长避短,融合各种新颖的东西,一定要把家乡的东西做到最好。
(杨慧丽 实习生栗星雨、张新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