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记者杨亚红李皓闫思宇刘梦妍
从阜平县城经城南庄,沿着胭脂河往西,八里桃花一路相迎,当看到竖有小学语文课本《毛主席在花山》插图的立牌时,就到了花山村。
清澈的溪流、干净的路面、修葺一新的民房,微风拂来各色花朵随风摆动,嫩绿的树叶沙沙作响……曾因漫山遍野都开满了鲜花而得名的花山村,如今的样子就像她的名字一样美。
阜平县城南庄镇花山村,闲置在家的妇女们正在纳鞋底。长城网记者李皓摄
“1948年,阳春三月三,毛主席率领党中央来到咱花山,住了整十天……”在村口的葡萄架下,边纳鞋底边哼唱《花山石碾小唱》的妇女们有说有笑。
“我纳鞋底,是俺娘教哩。当年俺娘给好多战士都做过‘千层底’布鞋。”67岁的陈守荣从小生活在城南庄镇花山村,她是听着母亲讲革命故事长大的。“俺娘见过毛主席,小学语文课本《毛主席在花山》的故事,里边讲的就是毛主席和俺们家的故事。”
1948年5月18日凌晨,毛泽东在城南庄村住了35天后,秘密转移到花山村,居住在村民家里。那时,村民们经常会到毛主席旧居前的石碾磨面。
阜平县城南庄镇花山村毛泽东旧居前的石碾。长城网记者李皓摄
“当年毛主席在俺们村住时,俺娘怀着俺大姐,就在毛主席旧居前的石碾那磨面。后来毛主席从屋里出来看见了,不让俺娘推,他帮着推石碾。”陈守荣说。
近年来,依托红色文化,花山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房屋改造提升,拉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来这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就说这‘千层底’布鞋吧,我们把它叫‘英雄母亲鞋’。现在村民们靠这个,一个月至少能有1000块钱的收入。”花山村党支部书记陈永军告诉记者,抗日战争时期,朴实的阜平乡亲们日夜赶制“千层底”布鞋2万余双,送给在前线浴血奋战的解放军战士——人民的子弟兵。“千层底”布鞋因而得名“英雄母亲鞋”,这项红色手工制作工艺一直延续了下来。
阜平县城南庄镇花山村,长城网记者李皓摄
“我们把本村和周围几个村子的妇女组织起来做布鞋,主要卖给游客,一双鞋能卖150块钱。”陈永军说,村里筹资建成“千层底”布鞋制作厂房,带动周边5个村90多名闲置在家的劳动力就业。
“国家还给装了光伏发电,收益都给了咱老百姓,养老不愁,看病报销的也多了,土地也流转出去了,我还在村里打扫卫生也有收入。老两口一年两万来块钱够花了。”陈守荣说着现在的生活,又哼唱起了那首《花山石碾小唱》。
“你看这些民居,村民租给旅游公司,一年下来也有一万块钱的收入。”走在花山村的小路上,陈永军告诉记者,如今花山村有了食用菌、光伏发电、民俗旅游、家庭手工业等等,今年还要建一座红色大食堂,村民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