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一唱幸福来
——蔚县曹疃村秧歌剧激发百姓内生动力
“活了40多年,从没想过祖祖辈辈口里唱的‘小曲’能成为脱贫的收入。”
刘贵山和苏学梅都是张家口市蔚县南留庄镇曹疃村村民,如今苏学梅在曹疃新时代秧歌演艺公司当演员,刘贵山当大厨,两人仅在2019年参加演出就收入了8000元,本来是普通的个人爱好,没想到却成了脱贫的“法宝”。
曹疃村是矿区转型村,也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村里80%以上男性曾在矿上打工。2008年,随着煤矿关停,村民一下子失去了工作和生活来源,加上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没技术、年龄大、找活难,许多家庭陷入了贫困。刘贵山也不例外。
2014年,曹疃村1653口人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39人,贫困发生率达到57%。2017年,河北中烟张家口卷烟厂有限责任公司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决定从“根”上扭转局面,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工作队走访时,发现曹疃人擅长秧歌剧,谁都会哼上几句秧歌小调,村里还保留有蔚县唯一的一个传统秧歌剧团。
2018年,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开出一剂“文化方”,把爱听、会唱秧歌剧的村民聚起来,成立了蔚县曹疃新时代秧歌演艺公司。
虽然穷,但村民们从来不认为唱秧歌是一条脱贫的门路。
演艺公司成立之初,受到了各种质疑。
工作队积极对接市场,编排贴近生活且充满正能量的秧歌新剧,很快剧团就接到了演出邀请。第一次演出就带来数万元的收入,一下子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剧团共有43人,其中贫困群众23人。每年演出近百场,人均增收达3000多元。”驻村工作队队员刘向东介绍。
刘贵山和苏学梅两口子就是那个时候进的剧团。
“在当时,这份工作是雪中送炭;可现在看来,那就是解决了贫困线上的温饱。”刘贵山说,“当大厨的时候天天听戏词,我就品这词里的意思。慢慢地,我的想法多了,有了想去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文化扶贫不仅让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入,更让村民懂得了幸福要靠双手来创造的道理。
2019年,曹疃村成立“荷花合作社”,统一种收,分户管理,连片种植“张杂谷13号”500亩。刘贵山种了10亩,年底算账净收入14000元,加上他开创的其他营生,收入翻了几十倍。
“积极参加各种农业技术培训、参与村里各种活动,去年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刘向东细数着刘贵山身上发生的变化。
秧歌剧不仅让村民们的精神富足了,也让“钱袋子”鼓了起来。截至2020年底,曹疃村贫困人口清零。
看着演员们认真地排练着曹疃秧歌剧,刘向东告诉记者,曹疃村下一步将继续唱好“精神扶贫补短板,思想脱贫拔穷根”的大戏,打造“游古堡看秧歌”的文化名片。(河北日报记者刘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