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展处梦成真
——河北省践行嘱托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综述
河北,是一块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土地。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顶风冒雪来到河北阜平县,进村入户看真贫,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的动员令。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脱贫攻坚,战鼓催征。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河北省委、省政府带领7500多万燕赵儿女打响了气壮山河的脱贫攻坚战。
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深入推进精准扶贫脱贫,健全完善县乡党委书记脱贫攻坚“擂台赛”和防贫长效机制,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手抓两不误……一项项精准之策落地生根,奋力书写着中国脱贫故事的河北篇章。
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一朝梦圆。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阜平、河北,与全国一道,大踏步地走在小康路上——
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74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上首次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在大战大考中交出了一份改变贫困面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答卷。
河北脱贫攻坚成色十足。在国家2020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河北脱贫攻坚成效被综合评价为“好”,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被综合评价为“好”。河北实现了2018年、2019年、2020年连续三年每年在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获得“两个好”。
思想伟力,引领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春和景明,太行山深处的阜平,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在骆驼湾村口,乡亲们新立起“我们过上了好日子”8个大字;在顾家台村口,“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的标语闪闪发光。
阜,盛也。然而,阜平,当年可真是一片贫困之地。直到2012年,仍有近一半人深陷贫困,全县30%人口没有初中以上学历。
曾经在这片红色热土战斗生活过的聂荣臻元帅,听说阜平百姓生活还很贫困,流下了难过的泪水,也留下了“阜平不富,死不瞑目”的心愿。
中国的脱贫故事,注定会铭刻2012年岁末深情而浓重的一笔。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赴农村地区视察,就来到老区、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合一的阜平县,冒严寒、踏冰雪深入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考察扶贫工作,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的动员令。
这是一次特殊的看望——1个多月前,党的十八大召开,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部署,脱贫攻坚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
彼时,河北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有45个国定贫困县、17个省定贫困县、7746个贫困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张承坝上地区和太行山、燕山深山区,脱贫攻坚难度大、任务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指路的明灯。
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推动了扶贫减贫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彰显出巨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威力。
攻坚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和河北人民在一起。总书记对河北知之深、爱之切,党的十八大以来8次视察河北,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牢记嘱托,忠诚担当。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带领全省干部群众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干劲,汇聚磅礴力量,攻克千载难题。
一场以燕山—太行山和黑龙港流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为主战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打响。
五级书记抓扶贫,层层立下军令状。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在上任伊始就到阜平县调研,亲切看望干部群众。他带头遍访62个贫困县,贴近指导推进脱贫防贫各项工作。在田间地头、贫困户炕头,在扶贫工厂、产业园区,王东峰与贫困群众拉家常、话增收,同党员干部谋点子、找路子。
面对2016、2017年我省在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位次落后的压力,王东峰和省委副书记、省长许勤担任省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双组长”,分别包联最困难的市县,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以非凡的决心、非常的举措,坚决打赢了脱贫攻坚翻身仗。河北实现了2018年、2019年、2020年连续三年每年在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获得“两个好”。
创先争优打擂台,真抓实干印初心。
河北在全国首创开展县乡党委书记脱贫攻坚“擂台赛”,累计举办2100多期。一场场令县乡党委书记红脸出汗的“擂台赛”成为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创先争优的平台,对推进问题整改、推动工作落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突出资金要素保障,持续加大投入。
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全方位加强政策扶持,推动人力物力财力向贫困地区倾斜,2018年、2019年、2020年省级财政投入分别增长314%、33.9%、26.5%。
较真碰硬真督严考,确保精准落实见效。
联合督战保质保量,省扶贫办与省重点工作大督查办公室开展脱贫攻坚“联合督战”。我省将国考省考、巡视审计、督查暗访、民主监督等发现的问题全部纳入整改范围,建起问题清单,逐条核查验收,整改一个、销号一个。每年抽调省市县精兵强将组建实地考核组,从全国高等院校公开招标一流的第三方评估团队,以考核评估找问题、搞整改、补短板、促提升。
尽锐出战,一往无前,战贫斗困,不胜不还!
8年间,6.1万名驻村干部和1.6万名驻村第一书记、7746个驻村工作队、34.8万名帮扶责任人,奋战在河北脱贫攻坚一线。
8年间,全省扶贫系统加班加点、扎实苦干,统筹协调、压实责任,严格时限、盯办要账,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做到了顶得上、扛得住、战得胜。省扶贫办紧盯目标任务,履行统筹协调、督导检查、考核评估的职能,发挥了参谋部、作战部、排头兵作用。
党员干部在日里夜里、案头灯下细细谋划,风里雨里疾驰奔走,让鲜红的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高高飘扬。
他们,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
河北农大教授李保国用30多年的坚守与付出,推广实用技术36项,让140万亩荒山披绿,让10多万农民摆脱世代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对他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称赞他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李保国去世后,他的妻子、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郭素萍,以及200多支“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沿着李保国的足迹,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脱贫攻坚斗争中,我省36名同志将生命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他们,是带领脱贫列车全速前进的“火车头”——
在外地做生意的顾瑞利回到家乡,当选了阜平县骆驼湾村党支部书记,他打开思路发展乡村旅游,引进旅游公司,打通村旅游公路,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阜平县旅游部门的干部陈国,被派到顾家台村当党支部书记。“全国、全省都来支援俺老家脱贫,不回去,那算个啥?”接到任命第二天,陈国就住进了村委会办公室,一干就是整整6年,活脱脱变成了一个老农民。
他们,成了乡亲们联名挽留的“特殊”村民——
石家庄市工商业联合会驻平山县南文都村第一书记张端树,历时3年多,带领群众彻底改变穷村旧貌,建起了文都河农业生态观光园。扶贫工作期满,乡亲们联名写信要他“留下来”,他也由此成为村里第688名村民。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驻阳原县四十亩滩村第一书记孙国亮,驻村整整5年,皮肤由白净变黝黑、头发由浓密变稀疏、体重下降40多斤。而他帮扶村的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2600元增长到2020年的1万余元。
8年来,无数扶贫干部与群众拧成一股绳,苦干实干,把最美的年华、最热的心奉献给脱贫攻坚事业,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在今年2月举办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塞罕坝机械林场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孙国亮等71人、中共阜平县委员会等54个集体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
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是共产党人历经岁月砥砺,始终不变的初心。
千难万险何所惧,大战大考炼真金。时光回溯到2020年初,河北还有剩余贫困人口1.6万户3.4万人,分布在9个市、93个县、7217个村。
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剩余的贫困人口,都是难中之难、贫中之贫。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既定的节奏:贫困群众外出务工、扶贫产品销售、扶贫项目建设等受到一定冲击,少数贫困群众因疫致贫返贫风险增加。
力保3.4万剩余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我省明确时间表、路线图。
分区分级精准施策。我省研究出台剩余贫困人口如期高质量脱贫推进方案、消费扶贫行动实施方案等10多项政策措施,支持带贫益贫企业复工复产,促进贫困劳动力优先就业。
消费扶贫增新动力。我省组织各地加强与“扶贫832平台”、阿里、京东、苏宁等大型电商平台合作,开展多种形式产销对接。
扶贫干部战疫不误战贫。全省一线扶贫干部全力阻击疫情在贫困地区蔓延,既当防疫“战斗员”,又当脱贫“领路人”,全力确保防疫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两不误。
攻坚克难,捷报传来:2020年2月底,随着河北最后一批13个贫困县摘帽,阜平县脱贫了!当年6月,全省剩余的3.4万贫困人口全部达到稳定脱贫条件。
阜平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3262元增长到2020年的10830元,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骆驼湾村、顾家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5660元、17390元。乡亲们过上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纷纷点赞党的好政策。
习习暖风,遍拂太行。青山不老,换了人间。
“骆驼湾成了‘幸福湾’”“盐碱地铺出幸福路”“农民家门口‘变’工人”——打开这幅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燕赵画卷,映入眼底的,是一幕幕上下同心奔小康的感人故事,是无数个“一颗汗珠摔八瓣”干出好日子的人。
精准施策,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源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张北县德胜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德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叶润兵内心激动不已。
4年前,2017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张家口市张北县德胜村,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考察脱贫攻坚工作。总书记强调,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下好“精准”这盘棋,做到扶贫对象精准、扶贫产业精准、扶贫方式精准、扶贫成效精准。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德胜村利用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建起两座村级光伏电站,有了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发挥马铃薯育种优势,利用扶贫项目资金,建起280个微型薯大棚,有了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2018年底,德胜村整体脱贫出列。2020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400元。脱贫攻坚,德胜村真的得胜了!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8年来,我省各地找准症结、精准发力,有针对性地采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科技扶贫等措施,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转变。
发展能力来自产业扶贫——
阜平县率先行动起来,积极探索产业脱贫的有效路子。经过深入调研论证,阜平县干部群众发现,食用菌种植在当地大有可为——食用菌喜欢冷凉气候,阜平昼夜温差大;山区林木丰富,可提供菌棒的木屑原料。经过多年发展,阜平全县建成98个园区、4610栋大棚,年产香菇5.5万吨,直接带动群众1.5万户,户均年增收1.7万元。
产业扶贫是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可持续性最强的扶贫举措。全省因地制宜实施特色种养、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特色手工业、光伏等产业扶贫项目5.3万个,培育扶贫产业园629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96个、省级扶贫龙头企业591家,开通河北扶贫产品线上展馆,建立到村到户扶贫产业清单台账,实现产业扶贫项目贫困户全覆盖。
发展能力来自就业扶贫——
邯郸魏县发展“扶贫微工厂”上百家,创建了村建、企用、乡管、县补的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列入“全国脱贫攻坚100计”第一计。
加强京津劳务协作,加大培训力度,规范设置管理公益岗位和扶贫车间,多渠道帮助受疫情影响的群众就业,确保人人有活干。2020年全省贫困劳动力务工90.37万人,相当于2019年务工人数的130.1%。
发展能力来自科技扶贫——
由保定市政府与河北农业大学合作发起实施的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自2017年实施至今,共建设创新驿站81个,100多项新技术、新成果率先在驿站转化落地;累计开展技术培训600余次,辐射带动30.27万贫困人口脱贫。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的做法先后入选2019年全国精准扶贫典型案例、2020年第二届全球减贫最佳案例。
发展能力来自生态扶贫——
塞罕坝机械林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百万亩森林资源积极发展绿化苗木、森林旅游等绿色生态产业,辐射带动近4万人走上致富路,其中贫困人口2.2万人。
对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贫困群众,我省则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工资收入、入股分红、光伏扶贫收益……搬出大山后,一笔笔收入让陈相华笑得合不拢嘴。
陈相华是丰宁满族自治县石人沟乡凌营村6组村民,之前住在半山腰,家里10多亩地都是靠天收。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陈相华和老伴去年搬到了县城集中安置区,还找到了离家近的好工作。
“搬”出穷窝窝,“迁”来好生活。我省提前1年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任务,涉及7市35县(区)的30.2万名搬迁群众全部实现搬迁安置。去年,全省规划的632个扶贫产业园区全部建成,13.59万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全部落实后续帮扶措施。1073个农宅空置率50%以上的“空心村”全部完成治理。
彻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全省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实现动态清零,所有贫困户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全覆盖,所有行政村实现标准化卫生室和村医配备全覆盖,累计改造农村危房29.5万户,建成饮水工程3.4万处、79.6万贫困人口受益。
如何啃下深度贫困地区“硬骨头”?
河北的实践是:从扶“面”到扶“点”,从“大水漫灌”到“定向滴灌”。
张承坝上地区的康保、沽源、尚义、张北、丰宁、围场和深山区的阳原、阜平、涞源、隆化等10个深度贫困县,及其206个深度贫困村,是全省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坚中之坚。
将政策、资金重点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我省集中力量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对10个深度贫困县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项目建设、要素保障等方面实施重点倾斜,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90.39亿元。建立“五包一”“三包一”机制,构建了全面覆盖的包联体系。在206个深度贫困村建成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提升项目2700多个,乡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众力并则万钧举,人心齐则泰山移。
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让各类资源更多地向贫困地区倾斜,我省扎实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央单位定点扶贫、驻冀部队帮扶、“千企帮千村”行动,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扶贫协作,守望相助。从2016年起,京津两市陆续对口帮扶张家口、承德、保定3市28个县,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62.85亿元,实施项目2356个,选派挂职干部和技术人才2367人。2018年签订东西部扶贫协作协议以来,三地连续3年超额完成京冀、津冀年度扶贫协作协议任务。
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汇入脱贫攻坚的洪流。
31家中央单位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1.47亿元,实施项目859个,为贫困地区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深入开展“千企帮千村”行动,参与企业数量、受帮扶村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张家口弘基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充分发挥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优势,依托马铃薯全产业链,使沽源县396户、805人受益,人均年增收3700多元。
汇聚力量,激发群众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2012年底在阜平县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这样鼓励乡亲们。
时隔4年,总书记到张家口市考察脱贫攻坚工作时强调,要把扶贫同扶志结合起来,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着力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观念,引导广大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实现脱贫致富。
坚定“黄土变成金”的信心,聚起百川成海的群众力量。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河北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大以工代赈、以奖代补力度,积极推广“爱心公益超市”,创办脱贫攻坚“农民夜校”“讲习所”7000余个,既帮贫困群众拔思想穷根,又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坚定他们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信心。
如今,脱贫的真经,阜平乡村的男女老少都能说几条,但首要的一条是立志鼓劲。
阜平全部行政村都设立了脱贫志气榜、光荣榜,大张旗鼓表彰致富带头人。吴王口乡三岔村村民李树国,和乡亲们一起种植香菇实现了脱贫致富,村里“志气榜”的橱窗里有了他的名字。李树国对此很自豪,每次路过橱窗,他都会对着自己的照片看上几眼。
一项项惠民政策、一场场技能培训、一次次文化下乡、一个个典型带动,唤起群众千百万、同心干,激发“我要富”的内生动力。
“老铁们,这是我们村‘溜达鸡’产的土鸡蛋。土鸡都是自家养的,不喂饲料的,那肉好吃着呢……”日前,尚义县三工地镇刘面焕村文化活动室三农电商直播间,村农民直播团的三位主播李秀梅、张旭、贾培兰,微笑着面对手机,通过抖音短视频平台向天南海北的网友推介村里的土特产。
在省公安厅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依托尚义县列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机遇,刘面焕村从2019年初开始全力打造“电商直播村”。李秀梅与其他村民一起在县里接受了专业实操培训,从昔日的“麻坛高手”变成了“网红主播”。
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这在河北省已经遍地开花结果。
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大巫岚镇的王守东,参加了县职教中心举办的免费专业技能培训,学到了一门技术,被秦皇岛市立中车轮股份有限公司聘用,挣上了“高工资”,全家一举脱贫。我省实施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共培育建设62家产教融合型企业,209所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
一人富了不算富,还要带着乡亲们一起富。
自从成为饶阳县农业农村局的“特聘技术员”,大官亭镇南李岗村村民赵见行忙着四处为葡萄种植户送“致富经”。他原来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参加县里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到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学习果蔬生产技术,成了种葡萄的行家,如愿摘掉了“穷帽子”。如今,他对于求助的种植户总是倾囊相授。他说:“能脱贫都靠好政策,要饮水思源,做人不能忘本。”
用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人奋力前行。
河北省把精神文明战线的资源力量向脱贫攻坚主战场聚焦,组织推动文化系统文明单位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助力拔掉思想上的穷根。送戏、送电影、送演出、送图书下乡,“文化进万家”等重点活动帮扶补齐我省群众文化短板。文艺工作者把先进典型的故事拍成电影、搬上舞台,电影《李保国》全国上映,电视剧《最美的乡村》《最美的青春》央视热播。
自强不息、奋斗脱贫的精气神,在广阔的神州大地充盈激荡。
德胜村组织起秧歌队,70岁的王义是秧歌队队长,负责打鼓。他说,刚开始搞活动需要一个个吆喝,现在三天不扭,就有人催了。村民闫进荣是广场舞队的。她说,过去村里一到冬天,“男人晒暖暖,女人挂纸牌”,这种现象现在很少见了。村里举办“敬老庆重阳”活动,为70岁以上的老人照“全家福”;评选“最美德胜人”,表彰了一批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团结互助、甘于奉献、尊老爱幼的先进典型。
一些一度离开家乡的农家子弟,也被热潮感召,毅然返回故土、建设家园。
今年2月17日,农历正月初六,骆驼湾村的52名返乡青年齐聚一堂,商量创业的门路,谋划未来的好日子。
80后任永花从小在骆驼湾长大,十几岁出去打工。两年前,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返村就业,在美食街负责收银,每月至少收入2500元。这两年,眼见着村里以乡村旅游为主导的产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网络大集、电商销售、直播带货等一个又一个创业项目落地开花,创业的种子在她心里发了芽。
唐宗云、任记军、李爱明……近几年,光骆驼湾村就有50多名年轻人回到变美变富的家乡。据统计,阜平全县已累计有5000多名年轻人返乡创业,古老的土地上跃动着越来越多青春的身影。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
继2019年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今年2月,贾茹又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她创办了石家庄市行唐县昊腾残疾人双创园,安置就业161人,其中残疾人108人。残疾人双创园在全县搭建了70个扶贫助残巧手坊,辐射带动4000余名残疾人、贫困群众实现居家就业。
伟大脱贫攻坚实践启示我们,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内生动力。把蕴藏在人民群众中渴望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志气激发出来,破除“等、靠、要”以及怨天尤人等观念,让群众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
接续奋斗,乘势而上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春雨淅沥,滋润万物。
2月28日一早,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在建的扶贫车间里,村党支部书记封红卷挽着裤腿,跟乡亲们商量当天的施工计划。
“总书记给我们村回信后,大家伙儿特别激动,党员干部更是干劲十足。”封红卷说。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1943年6月,西北战地服务团来到河北平山县参加革命斗争,文艺工作者在北庄村创作了歌剧和同名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并在该村进行了首演。
2021年初,北庄村全体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在这首歌曲激励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情况,表达了继续团结带领群众搞好乡村振兴、过上更好生活的决心。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中国共产党百年史是一部团结带领人民为美好生活共同奋斗的历史,西柏坡的干部群众对此体会更深。”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庄村全体党员回信,勉励大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乡亲们更好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这封回信,奏响了河北新征程上“团结就是力量”的奋斗强音。
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大力弘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全面落实衔接过渡期政策。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对摆脱贫困的县(市、区),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精准防贫,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一张张医疗收费票据像大山压下来,会不会又重新成为贫困户?正当阜平县楼房村村民闫保莲为患直肠癌花费高发愁时,阜平县智慧防返贫平台及时预警,县人保财险公司派人上门救助。按医保政策报销后,防贫保险又为她补偿自付部分的65%,最后闫保莲实际仅花费12000多元。
2019年,河北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脱贫防贫长效机制的意见》,构建防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全省建成省市县乡村纵向互通、行业部门横向互联的脱贫攻坚综合信息系统,将脱贫人口全部纳入监测范围。邯郸市魏县与太平洋保险公司首创的“防贫保”,荣获2019年度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和首届“全球减贫最佳案例”。
2020年以来,全省实现脱贫人口“零返贫”、非贫困人口“零致贫”。目前,全省共确定防贫监测对象4.1万户9.7万人,已全部落实帮扶和联系服务管理措施。其中,2.7万户6.1万人已标注风险消除,占62.9%。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47岁的巩振花是内丘县张北洼村人,以前在深山里靠种地为生,一年挣不了几个钱。2018年,她们一家5口人搬进了位于县城的恒源和谐小区,上学、就医、购物都很方便,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为了让搬迁群众尽快适应城里新生活,内丘县在集中安置点设立了“有事做”服务站,对搬迁户进行电工、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帮助有需求的人找工作。巩振花通过“有事做”服务站的技能培训,找到了餐馆服务员的工作,每月可挣2000多元。
我省聚焦原深度贫困地区、大型安置区,加大就业帮扶、产业发展和后续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完善扶持力度,提升安置区社区管理服务水平,促进群众社会融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巩固拓展易地扶贫搬迁成果。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
展望新征程,迈步从头越。
河北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牢牢抓住产业发展“牛鼻子”。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河北今年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壮大现代都市型农业,抓好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10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00个高端精品。开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重点培育100家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启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省今年计划新建2000个美丽乡村,布局创建50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新改造农村户用卫生厕所100万座以上,建设覆盖1万个村庄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完成631个农宅空置率30%-50%的“空心村”治理,建设改造农村公路7500公里。
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河北坚持把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今年计划抓好4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探索多种形式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托管服务组织6000家、3000家、2000家。
新起点上再出发,骆驼湾村的春忙来得比往年早——山间旅游步道准备开建,通往五台山的公路要扩宽至8米到12米,现代化高端花卉种植温室、蔬菜大棚建成投用,乡村旅游业发展得如火如荼。
新起点上再出发,德胜村的新家园越建越美——140栋粉墙黛瓦的二层小楼,在蓝天白云映衬下,美得像一幅油画。新村全部建设了给水排水工程、污水处理系统等,还配套建成了幸福互助院、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河北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河北日报记者潘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