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唐山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奋斗小康路”之“突出‘产业兴、环境美、文化浓’三大重点,着力打造乡村振兴滦州‘升级版’”新闻发布会现场。通讯员王一然摄
河北新闻网8月3日讯(河北日报记者刘禹彤)今天,记者从唐山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近年来,滦州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效推动了农业农村更好、更快、更高质量发展。
以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为底线,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产业融合方式,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首先,全面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7.76万亩,202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60.64万亩。全力推动生猪产能恢复,目前全市生猪存栏、出栏分别为18.2万头、14.53万头,同比上涨8.98%、76.55%。实施奶业振兴行动,力促滦州新绿洲三期项目投产达效,全市奶牛存栏量、产奶量均居河北省第7位。其次,加快发展“四个农业”。围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创建省、市级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9个,打造高油酸花生、滦州鲫鱼、滦州苹果等农业精品示范基地3个,分区域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滦城街道杨家院村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滦州市天润生态养殖园被评为国家级水产示范场、省级渔业休闲示范基地。同时,加速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集群化水平,打造了年产值超30亿元的省级乳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个。全市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9家。2021年实施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10个,总投资6.6亿元。推进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培育省级星级企业1个,打造省级休闲农业精品线路1条,建设唐山市级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基地3个。4月份,滦州市获评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县称号。此外,着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621元,同比增速12%;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8.9亿元,同比增速4.5%。农村集体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占比70%以上。
以村容村貌美、服务设施美、生态环境美、富民产业美、社会和谐美为主要目标,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十百千”和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乡村振兴滦州“升级版”。首先,加快“十百千”工程建设。2021年重点打造了榛子镇水韵荷香生态小镇、杨柳庄镇山水诗画小镇2个省、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区、100个乡村振兴提升村,并对2019年、2020 年创建的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区、示范村进行巩固提升。其次,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今年,滦州市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建设了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2个,即乡村振兴示范区同步打造成美丽乡村示范片,重点打造了55个省级美丽乡村,其中杨柳庄镇27个村,榛子镇28个村,努力实现乡村生活城镇化、生产现代化、环境生态化、服务均等化。同时,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大村庄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推进力度,持续开展农村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厕所改造粪污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行动,推进垃圾治理、厕所改造“两个全域达标”和村容村貌、污水管控“两个全域提升”,滦州市被评为河北省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滦州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开始投产运营,每日可焚烧垃圾500吨。
着力繁荣兴盛农村传统文化、乡贤文化、红色文化,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首先,传统文化魅力进一步提升。培育出了花果庄民俗博物馆、后迁义殷商遗址、南平庄杉荷小镇等一批典型镇村,滦州评剧、滦州皮影、滦州地秧歌等地方民俗文化得到深度挖掘,传统文化气息不断浓厚。其次,红色文化基因得到传承。培树了老陈营村红色小屋、港北村起义红色教育基地、中赵老区村等红色村庄,响嘡街道老陈营村“红色小屋”荣获全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在此基础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全市所有村庄积极打造文化墙、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完成建设图书馆分馆14个、文化馆分馆14个,全市14个镇(街道)农家书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综合文化站等惠民工程实现全覆盖。乡情乡愁进一步凝聚,形成了“尚礼、勤俭、文明”农村新风尚,全市县级以上文明镇覆盖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