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河北新闻

红色家风故事|传承军人好家风 弘扬忠诚报国情

时间:2021-07-30

编者按 “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家风是经过历史积累而形成的精神尺度,是文化传承的基因。一个家庭的家风,影响着一家人、几代人的人生轨迹。而军人家庭的好家风,往往带有家国情怀的深厚底色。

军人,一个让人尊敬的职业,担负着保家卫国的神圣职责。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舍生忘死、奋勇杀敌,保卫我们的祖国和人民;在和平年代,他们抢险救灾、默默奉献,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他们,永远是最可爱的人!

一名好军人的身上,聚集了整个家庭的正能量;一个军人家庭的好家风,也能熏陶、影响、培育一代代好接班人。人们常说:“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因为他们永远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有句歌词这样写道:“你不站岗我不站岗,谁保卫咱祖国谁来保卫家,谁来保卫家……”

在八一建军节前夕,河北日报在“红色家风故事”专栏,刊发部分“红色家风故事征集宣传展示活动”投稿作品,讲述军人家庭的好家风、好故事,敬请关注。

继承先烈遗志 传承存瑞精神

董继英

我的伯父董存瑞从小就是一个勇敢的人,他14岁参加抗日儿童团,还当了儿童团长,带领儿童团员们参加抗日活动,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鸡毛信。伯父16岁参军,在部队刻苦练习杀敌本领,两年后当了班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伯父在部队表现非常优秀,先后荣立3次大功、4次小功,荣获“毛泽东奖章”一枚、“勇敢奖章”三枚。

1948年5月,在攻打隆化城的战斗中,伯父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顺利完成了隆化中学外围的爆破任务。但连队发起冲锋时,突然遭到敌人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的火力封锁,关键时刻,伯父挺身而出,他用身体做支架,手托炸药包,炸毁敌人的桥型暗堡,用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牺牲时年仅19岁。

伯父的性格坚韧倔强,纯朴善良,就像他的父亲——我的爷爷。春天播种、秋天收割,放羊、砍柴、拾粪、修剪果树,爷爷是一个厚道、勤劳的庄稼人。

除了自家农活,爷爷还在田间地头搭建起简易窝棚,无偿为村里看管果树。尽管爷爷家境并不富裕,但当同村有人生活更困难,他都会主动接济。有一年,一个邻居家的孩子得了重病,急需要用钱,他们把能借的亲戚都借遍了。邻居知道爷爷家生活条件也不好,来串门时也没开口借钱。但爷爷看出邻居的来意,第二天他就把家里仅有的一只小猪卖掉,把几十元钱送到邻居手中。

我的父亲董存金当过民兵、村党支部书记,他孝敬老人,爱护子女。为了照顾老人,他曾放弃保送清华大学的机会。为了养家,他不怕苦、不怕累,曾经贩卖过牲畜、换过粮食、卖过猪肉、开过煤厂,还在面粉厂扛过麻袋。他辛辛苦苦养活一家8口人,把我们兄妹4人拉扯大,供养我们读了中专、大学。

长辈一直教育我们,做人一定要善良厚道。伯父是我们全家人的骄傲,更是我们的楷模。

姑姑的儿子艾冬是一名北京公安民警,多年扎根基层,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嘉奖8次,被评为2019年度首都公安“法制之星”。2020年疫情期间,北京市公安局12345分中心全天候安排人员值守,接收办理电话派单,艾冬作为市公安局12345“接诉即办”工作的负责人,冲在前、干在先,带领同志们加班加点,共办理各类群众诉求近万件。

“接诉即办”需要他,抗击疫情的派单需要他……由于工作过度劳累,艾冬于2020年2月22日牺牲在抗疫一线,年仅45岁。他用生命传承了英烈精神,诠释了一名人民警察的崇高理想和信念。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伯父董存瑞的名字在家里很少被提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慕名到董存瑞纪念馆参观,他们也会到家里看望爷爷奶奶。后来,从别人口中、从课本里、从电影里、从纪念馆里,我渐渐了解了伯父的英雄事迹。在我上小学三年级时,父亲给我们兄妹4人改了名字,哥哥改叫董继先,我改叫董继英,两个妹妹分别叫继红和继华,寓意继承先烈遗志、继承英雄遗志。

虽然从未与伯父谋面,但他勇于献身的精神深深打动着我,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上世纪80年代,我毕业参加工作时,曾经有很多次去大城市发展的机会,但当时英语教师特别稀缺,我最后决定选择留在隆化,留在以伯父名字命名的学校——存瑞中学,做一名人民教师。

“一支粉笔染双鬓,三尺讲台度春秋。”30多年过去了,在为学生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我也注重把存瑞精神传承给他们,让每一名存瑞中学的学子走出“存中”门、传承英雄魂。

2020年4月,我主动请缨到学校扶贫帮扶村隆化县中关镇大铺村,成为驻村工作队的一名成员。大铺村生活条件艰苦,尤其到了冬天,天寒地冻。白天,在屋里穿着羽绒服、大棉鞋也不觉得暖和,晚上睡觉冻得头疼。但是,乡亲们如期脱贫,生活过得越来越好,我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作者单位:隆化存瑞中学)

红色家风代代传 和谐家庭谱新篇

李多多

我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今年43岁,党龄23年。我深深地感到,是几代人传承的红色基因,从小影响和支撑着我不断成长和进步,让家庭和谐美满。

为党为国作贡献,红色基因代代传。抗日战争年代,侵华日军在村里搜查八路军时,爷爷冒着生命危险为八路军打掩护,想尽办法保护他们。

从戎意志坚,退休不褪色。父亲受爷爷言传身教和进步思想的影响,从小就立志参军,保家卫国。部队训练艰苦,生产劳动辛苦,父亲依然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作风,听党安排,听党指挥。春寒料峭,为了解决军需补给,父亲和战士们进行水稻育秧工作,他们上身穿着棉衣、下身光着腿,站在冰凉的水中育秧。在水里时间长了,寒风一吹,腿上裂开好多口子。裂口疼得厉害,第二天还要早早起来,父亲从未抱怨。因表现优异,父亲多次被评为五好战士,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荣立两次三等功,多次获得通令嘉奖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退休后,父亲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积极投身社区建设。他在社区做起了义工,每天都要到小区巡逻,哪个楼道的灯不亮了,哪层的玻璃坏了,哪户的建筑垃圾乱扔乱放了,哪家的宠物狗没拴狗绳了,都成了他“管理”的范围。有人不理解,觉得他多管闲事,父亲却说:“虽然我退休了,但是作为一名党员,我有义务做到‘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

平时我去探望父亲,他还经常与我讨论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心得体会。父亲对党坚定不移的信念深深激励着我。今年已有56年党龄的父亲,获得“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我上大学时,父亲就对我提出要求,让我努力学习,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父亲的影响下,我在大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工作后,我时刻谨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兢兢业业,先后从事过人事、财务、办公室等工作,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与好评。

2019年8月,我担任秦皇岛市河湖长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刚到岗,恰逢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需要马上部署相关活动事项。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我向上级机关党委的负责同志虚心请教,问清每一个细节,回单位后加班加点学习,每项工作、每次会议都仔细研究。

党建活动不知如何开展,就向先进党支部书记请教;党建材料不知如何写,就查找大量资料、范本,认真研读……担任党支部书记以来,我成了每天最后下班的人,同事们开玩笑地说我的办公室是“长明灯”。在不断努力下,我们党支部的党建考核工作逐年进步,现在已在全系统所有支部中名列前茅。

除了做好党建工作,我还紧密结合河湖长制的工作特点,加强党务与业务的紧密结合,打造一个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业绩好、工作机制好、群众反映好的基层党组织。

夫妻同心齐上阵,爱岗敬业传家风。我的丈夫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去年5月,疫情形势严峻,上级要求初三学生实行寄宿制管理。秦皇岛市的中学实行走读制,没有符合住宿条件的学校,我丈夫和同事走遍辖区内的学校,进行调度,安排学生住宿、上课等事项。

今年春节前,大量秦皇岛籍学生因为疫情原因滞留石家庄,很多家长心急如焚,希望教育部门组织人员把学生接回。统计人数,安排接送人员、车辆、交通、食品等各项工作全部就绪后,丈夫穿上防护服,到石家庄接学生回家。

我的儿子在好家风的熏陶下,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被评为秦皇岛市美德少年。现在,他在衡水一中读高中二年级,是学校国旗护卫队的升旗手。

红色家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让我们坚定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作者单位:秦皇岛市河湖长服务中心)

一颗红心永向党

赵海元

我的母亲叫刘金鱼,她把“拥军、扶贫、办教育”作为毕生追求,曾先后当选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被评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国十大杰出母亲、全国双拥先进工作者,战士们亲切地称她为“刘妈妈”。

母亲始终秉承忠诚、至善、拼搏、奉献的理念,一生勤劳,她的光辉事迹和崇高人格如同一本教科书,深深影响着后代子孙。

母亲出生在涉县西戌镇西戌村。小时候,家里断了粮,母亲和大姨外出逃荒要饭。山高路远,母亲饿得实在走不动了,大姨就将她安顿在一个避风的大石头后面再去讨饭。又困又饿的母亲迷迷糊糊睡着了,这时,一只饿狼出现!就在它要扑向母亲的时候,及时赶来的八路军将母亲救下。

小时候,母亲经常给我们讲八路军把她从狼嘴里救出来的故事。每每说起这些,她的眼里都闪着泪花。怀着一心报党恩的决心,母亲先后送我们弟兄三人参了军。

1965年,大哥赵交元在县公路站上班,他的工资成为当时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但送子参军报国是母亲多年的心愿,她想让大哥辞掉稳定的工作。当时,大哥顾虑家里负担重,不太情愿。母亲二话不说,风风火火地带上大哥到县武装部报了名。母亲跟大哥说,不要考虑家里的困难,要树立保家卫国的思想,到部队去锻炼自己、提高本领,这样才更有出息。在母亲的鼓励下,大哥打消了顾虑,步入军营,在部队服役期间,工作积极、好学上进,并且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9年冬天,二哥赵贵元参军入伍,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肩负起保卫人民、捍卫国家和平的神圣职责。

我是1981年冬季应征入伍的。当时也是母亲鼓励我报名。我是工程兵,主要任务是打坑道、盖房造屋、修路架桥,工作环境和条件艰苦。在部队首长和党组织的教育培养下,我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多次立功受奖,并成为一名共产党员。1993年,我调回邯郸市人武战线工作,先后担任人民武装部长、政委,先后带出两个省级先进武装部。

我们兄弟三人在军队这所“学校”里的成长与进步,离不开母亲舍小家、为大家、爱国拥军的博大情怀,也离不开党组织的关怀和培养。

转眼间,母亲已经离开我们7年多了,我们弟兄三个和姐姐也都退休。但我们始终不忘党组织的嘱托,牢记母亲的教诲,努力做到退伍不褪色。

2014年,为把母亲的爱国拥军事业弘扬好、传承好,经过上级批准,涉县刘金鱼爱国拥军促进会成立。7年来,促进会已发展会员100多人,先后筹措资金40多万元用于慰问部队官兵、离退休老军人以及参与抢险救灾的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促进会还义务培训退役军人学习职业技术,先后帮助50多名退役军人实现就业和自主创业。

学生开学、新兵入伍、学雷锋纪念日等时间节点,是促进会最忙的时候。今年,我们充分利用“爱国拥军模范刘金鱼纪念馆”这个平台,向广大党员干部、青少年和群众宣讲党的百年光辉历史,讲述八路军129师的抗战故事以及母亲的爱国拥军模范事迹,累计宣讲已达数十场,受众达上万人次。

党组织的培养,军队的磨练,母亲的教诲,是我爱党报国的思想基础。人老心不老,坚持一颗红心永向党,我将继续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让红色家风代代相传。

(作者系邯郸市军休干部)

传英雄故事 承红色家风

口述/李兰祥 执笔/于静

我叫李兰祥,是来自石家庄市赞皇县的一名退伍老兵。我的父亲是赞皇县最早一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母亲也曾是八路军救护队的一员,因为从小受父母的影响,我6岁起就帮着父亲给游击队传递消息,和母亲一起照顾伤员,早早产生了参军干革命的想法。

革命胜利之后,我将不怕苦、不怕累、认真踏实的作风带到工作中,谨记父母的教诲,坚持多做好事、多帮助他人。在退休后的日子里,我用手中的笔记录历史,用文字让英雄事迹闪闪发光,这也是我作为一名退伍老兵对革命老区最深沉的爱的表达。

为寻找和采访老兵,赞皇县各个村镇我都去过,刚开始是租车,后来为了节省开支就骑自行车、坐客车、搭车……有的老兵年纪稍微大一点,一时记不太清楚当时的事情,需要来回跑很多次才能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自2007年至今,我将搜集到的百余名赞皇籍老兵的英雄事迹陆续辑印成册,包括《美好的回忆》《山村的骄傲》《赞皇老兵风云录》《新一代最可爱的人——赞皇篇》等8册,每每有朋友来访,我都会小心翼翼地从箱子里拿出来一一给他们介绍。

他们都是赞皇的骄傲,即便采访的过程很艰辛,但想到能够为后人留下更多历史资料还是坚持了下来。十几年来,我带着“为后人留下更多英雄资料”的信念,奔赴全国13个省份实地采访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以文字的形式留下英雄的记忆。这一路的坚持离不开部队对我的教育,也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和影响。

父母是子女最好的榜样。父母对我的教诲,我也要教给我的孩子们。我和爱人虽然工作都很忙,但凡事以身作则,三个子女从小耳濡目染,独立自强,现在都在各自的岗位上认真踏实地奋斗着,对他们自己的孩子也是严加教育。上初中的孙子从小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是一名名副其实的革命英雄“书迷”,是我记录的英雄故事的忠实读者,现在不仅只是喜欢读,还能把故事完整地讲出来,很是令我欣慰。

孩子们都很孝顺。十几年来,我先后花去十余万元的退休工资,用在了搜集整理赞皇籍老兵资料上,三个孩子不仅理解,还很支持,特别是近几年,工作之余抽时间轮流陪我去采访和搜集资料。孩子们还说,和平年代,虽不能像我和父亲那样投身战场,但能为红色革命精神的传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同样感到非常骄傲、自豪。

“我们要缅怀他们的功绩,弘扬烈士精神,让正能量在全社会广泛传播。”这是《赞皇老兵风云录》前言中的一句话,也是我坚持的信念。

如今,我已经八十多岁了,就想着继续加快脚步,抓紧时间获取更多英雄故事的线索。闲暇之余,我也会种种蔬菜、做做健身操,因为只有身体健康了,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做这项工作。作为一名退伍老兵,我愿意将这项工作一直坚持下去,希望后人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那些为我们的家乡作出过突出贡献的英雄们。

(李兰祥系赞皇县人民法院退休干部 于静工作单位:赞皇县委宣传部)

忠义家风世代传

武章平

在我的记忆里,爷爷武秉政就是忠义的符号。因为从我记事起,就没有见过他,听父母讲,爷爷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营救乡亲们被日军残忍杀害的。

1943年,正值抗战艰难时期。农历八月初九,驻守在原肥乡县东漳堡村岗楼的日本侵略军扑进我村,见粮就抢、见财就夺。乡亲们对此早有警惕,一有风吹草动,就把粮食等重要物资隐藏起来。敌人扑了空,气急败坏地抓走9名青年。

大家焦急万分,中共地下党组织得知情况后设法营救。我的大伯武会是村里第一任地下党支部书记,他首先想到爷爷,爷爷是党员,在乡亲中威信也很高。大伯找到爷爷时,他正在地里干农活,了解情况后,二话没说,撂下手中的工具,直奔东漳堡村岗楼,要求对方把他留下作人质,放9名青年回去,并答应为他们筹粮筹款。敌人信以为真,放回青年,第二天进村欲收粮收款,却正中游击队埋伏,敌人狼狈逃回岗楼,恼羞成怒,对爷爷严刑拷打,逼爷爷交代地下党组织名单和民兵、游击队员名单。皮鞭、老虎凳、辣椒水等刑具都用上了,爷爷仍守口如瓶、宁死不屈,敌人无计可施,残忍地砍下了爷爷的头颅。

奶奶将痛苦和愤恨掩埋在心,毅然将4个成年的儿子送去参军。我的父亲和三个伯伯都继承了爷爷的遗志,发扬不畏牺牲的精神,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在保护群众利益方面勇于担当,新中国成立后回乡务农。大伯和三伯在战争中受过重伤,但直到去世也从没向党组织提过任何要求。

1984年10月,在我参军临行前,父亲带我来到爷爷的墓碑前,再次讲述了爷爷的壮举,激励我参军后要做好随时牺牲的准备,要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牺牲一切。

在军队服役的20余年里,我时刻不忘前辈教诲,努力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2004年,我响应号召转业到地方工作,2006年至2008年,我到张家口市怀安县任省“四帮一”扶贫工作队队长、挂职副县长,认真将党的扶贫政策落实到工作中,访贫问苦,协调跑办项目。

2017年至2020年,在努力克服孩子年龄小、妻子体弱多病等困难后,我参加了对口援疆工作,赢得受援地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在此期间,每年一到暑假,我都会接上小学的儿子到新疆体验生活,带他领略大美新疆。儿子告诉我,他长大后也要像我一样支援边疆、建设新疆,儿子的话让我感到很欣慰,希望他健康成长,早日实现梦想。

(作者单位:河北省金融信息服务中心)

国家的孩子

口述/白玉宏 执笔/张伶科

“半生军旅,一生追求。”是我特别欣赏的一句话,这句话不仅是很多军人的人生写照,也是他们孜孜以求的精神风貌。

我的父亲白克方就是一名经过血与火考验的革命军人,也是一名战功赫赫的英雄。父亲作为一名军人,用自己对党的坚定、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对人民积极奉献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在我人生的旅途上留下深深的印记。如今,他已经92岁高龄,步履蹒跚,反应有些迟钝,但依然是我心里那座巍峨的高山。

父亲1946年参军,先后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回国,腿上有两处子弹贯穿伤,1955年光荣退役,为响应国家号召,父亲主动放弃政府给予的工作安排,回到家乡务农。

“忠于职守,不怕苦累;冲锋在前,为党争光。”这是父亲的座右铭,也是他对我说得最多的话。父亲不善言谈,情绪很少外露,可讲起自己的军旅生涯,他总是很激动。小的时候,我清楚地记得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是国家的人,我的孩子也该属于国家。”

1981年,刚满18周岁的我带着父亲的殷殷嘱托参军入伍,成为“国家的人”。在部队服役13年,我一刻不忘父亲的教导,坚持努力学习、刻苦训练,多次获得“优秀士兵”等荣誉。

军人的家风,严谨朴实;军人的风貌,正直奉献。父亲影响着我,我同样以军人的思想作风影响着儿子。2005年,我的儿子白景辉年满18周岁,我也像我的父亲一样,将他送上了开往部队的列车。

2013年,儿子退役,与我安置在同一家单位。我是单位的办公室主任,父亲怕我搞特权照顾儿子,总是不厌其烦地叮嘱我。“咱们都是退役军人、党员,都是国家的人,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父亲听完我的话笑着如释重负。

“不能丢爷爷和爸爸的脸,不能丢军人的脸、不能丢党员的脸、不能丢国家的脸。”成长在军人家庭,不管在部队还是地方,儿子都用一个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作为退役军人党员,我和儿子第一时间提交请战书,去到防控一线值守。在疫情防控的紧张时刻,耄耋之年的父亲如同在战场上听到冲锋的号角般,虽有些颤颤巍巍,但仍以一个老兵的战斗姿态,义不容辞加入到抗疫志愿者队伍。

负责向群众宣传科学防疫的父亲由于年老体衰,几天后还是累倒了。我想在床前尽孝,他一直撵我走:“家里不用你操心,一线需要你,快到一线去!”这像极了战场上常见的场景,受伤的战士向战友呼喊:“不要管我,消灭敌人!”我想,在昔日残酷的战斗中,我的老父亲也是这样呼喊的吧。

我带着父亲的期望回到抗疫一线,和儿子一起投入到战斗中。军人的基因,战士的风骨,就这样在我们一家三代人身上传承。

(白玉宏工作单位:河北恒泰集团有限公司 张伶科工作单位:磁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 上一篇:太行风|叩问未来
  • 下一篇: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省人民政府为保障冬奥会筹备和举办工作规定临时性行政措施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