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应寻找自己独特的发现,深入生活,用心感悟,发出自己的声音,要敢于创作出能够震撼人们灵魂的文学作品。”近日,著名军旅作家李西岳做客河北文学馆读书荟网络直播间,为广大文学爱好者带来一场主题为“用文学色彩渲染家国情怀”的讲座。
李西岳是我省献县人,现为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军事文学创作委员会委员。他生长在农村,有着四十多年从军经历。他笔下的军人,大部分都是农民出身,其长篇小说《百草山》,中篇小说《农民父亲》《遍地胡麻》《生命线》等,生动描写了从冀中平原走出的几代农民军人的生命体验和心灵历程,形象表现了他们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强度和人性深度。他的小说语言生动形象,多采用乡言土语,充满了生命的质感和亲和力,用真诚的态度关照人物精神领域的自省和心态变化。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着战争的深入,抗战文学也蓬勃兴起。冀中是华北抗战的主要战场,其斗争的惨烈程度是超出人们想象的。可歌可泣的抗战精神必然催生出伟大的文学作品,冀中地区的抗战文学就是在冀中抗战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冀中抗日斗争的真实记录,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地域化色彩。”讲座中,李西岳从党史、战争史、文学史等多个角度分析了抗战时期冀中文学产生的原因、特点。他认为,冀中地区地处河北省中部,物产丰富、交通发达,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在抗日战争中,最先遭受日军的蹂躏,冀中地区的作家对战争的感受也最为深刻。这一时期,冀中作家大多为抗日武装中从事革命工作的知识分子,比如孙犁、梁斌、魏巍、刘流、李英儒、路一等,他们接触了战争生活,出于宣传和表达的需要,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冀中地区的抗战文学成为抗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起发动群众、教育群众的重要职能。《野火春风斗古城》《平原烈火》《战斗的青春》《荷花淀》《小兵张嘎》等一大批经典抗战文学作品,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战争环境下民众的真实生活,描摹了冀中的民风民情。这些作品对冀中山水、风土人情的表现,蕴含着丰厚的燕赵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在中国文学中,家国情怀始终是重要的文学母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标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民族英雄。在中国文学史上,家国情怀既穿越古今,一以贯之,又常写常新。面对新时代的红色热土,作家应有怎样的作为?“俄罗斯文学大师屠格涅夫说过,在一切天才之上,重要的是自己的声音,重要的是生动的、特殊的个人的音调,这些音调从其他人喉咙里是发不出来的。”李西岳指出,作家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会提倡自己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文学名著,都充满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情怀。”李西岳说,作为作家,尤其是军旅作家,弘扬主旋律,歌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作家的责任和追求。“我们需要英雄和英雄主义精神引领时代风尚,净化灵魂,凝聚力量,鼓舞民众。”(河北日报记者肖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