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7月22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气。然而,今年的大暑有点儿不一样,由于河北连日来的降雨,今年的大暑有点儿凉。
虽然已经进入加长版中伏,但由于受降雨影响,这几天河北大部地区气温清凉舒适,最高气温基本不足30℃,在雨量较大的南部地区,气温普遍在25℃左右。这样的气温在“上蒸下煮”的三伏天很是难得。伴着凉爽的天气,一起来了解大暑节气。
●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大暑,顾名思义是相对小暑而言,“大者,乃炎热之极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言:“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每年公历7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20度时为大暑节气开始。大暑时节,暑热程度达到顶点,按照古人“物极必反”的规律,酷暑之中已潜藏着秋的气息了,大暑正是处于夏秋两者的交汇点上,度过大暑之后便是立秋了。
●大暑分三候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第一候是说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习俗: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
>>饮伏茶
伏茶,顾名思义,就是在三伏天喝的茶。古时候,许多地方的农村都有一个习俗,就是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供来往的路人免费喝,这种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晒伏姜
在我国的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榨汁后与红糖搅拌,装入容器后蒙上纱布,在太阳下晾晒,待二者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缓解作用。
>>烧伏香
相传百姓在伏天会烧香祈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斗蟋蟀
大暑节气时,乡村田野里的蟋蟀最多,一些地区有在茶余饭后斗蟋蟀的风俗。
>>送“大暑船”
在浙江的沿海地区,尤其是台州很多的渔村都有送“大暑船”的民间习俗,即把“五圣”送出海,希望送暑保平安。在送“大暑船”时,还会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
>>吃仙草
广东许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是药食两用的重要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故被誉为“仙草”。
>>吃凤梨
大暑时节,台湾地区有吃凤梨的习俗。此外,凤梨的闽南语发音与“旺来”相同,有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之意。
●大暑养生,注意这几点
>>避免暴晒,预防中暑
夏季预防中暑,应注意合理安排工作,做到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内降温;睡眠要充足;讲究饮食卫生。
大暑时节,不要让身体过度暴露在高温环境,以免体温调节机能下降。进行户外运动时,要选择透气衣物,打伞和戴遮阳帽,最好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药品。
大暑时节,人们情绪容易烦躁,激动,喜欢乱发脾气,心情不好,应注意进行日常自我调节。日常生活中,切忌过于激动、急躁愤怒。
>>少动多静,运动宜选早晚
大暑时期天气酷热,应遵循“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
日常工作生活注意劳逸结合,运动锻炼宜选择在气温相对不高的清晨或傍晚进行,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此时可选择较为和缓的运动项目,如散步、健步走、瑜伽、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强度以微微汗出为度,切记不可大汗淋漓。如若进行跑步、打球等强度较大的运动,应当控制时间,否则运动时间过长、汗出过多,不但达不到锻炼的效果反而容易导致身体虚损。
>>饮食把握三原则
第一,多吃些燥湿健脾的食物。大暑时节,除了炎热外,还会出现多雨或阴雨绵绵的天气,气候表现特点以潮湿闷热为主,所以从传统养生学的角度讲,特别要注意对“暑湿”的预防。
第二,益气养阴的食物不可少。大暑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此时,人们常常是“无病三分虚”。因此,除了要及时补充水分外,还应常吃一些益气养阴的食品以增强体质,使湿热之邪无隙可乘。如山药、大枣、海参、鸡蛋、牛奶、蜂蜜、莲藕等都是夏日的进补佳品,可根据个人口味选用。
第三,蛋白质供给需充足。大暑气温较高,人体新陈代谢增快,能量消耗大,因此蛋白质的供应必须酌量增加,每日摄入量应在100~120克为宜。植物蛋白可以从豆制品中获得,动物蛋白除了奶制品外,还应适当吃点肉。夏季的肉食以鸡肉、鸭肉、瘦猪肉等肉制品为首选。
(综合自新华网、人民网、中国青年网、中国气象报、新华社等,编辑李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