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杂技之乡 赏运河美景
——大运河今朝看变迁⑥
走进吴桥江湖大剧院,酣畅淋漓的杂技表演,让观众大饱眼福。 河北日报记者郝东伟摄
日前,记者漫步在大运河吴桥段堤顶路,放眼望去,潺湲的运河水静静地流淌,水面映衬着湛蓝的天空,风吹起层层波纹,格外赏心悦目。
悠悠运河,流转千年。大运河在吴桥境内直线距离仅25公里,但河道长度却绵延34公里,呈现出“九曲十八弯”的形态。
依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立足大运河生态修复,吴桥县高标准实施大运河吴桥段补水河道清理整治和堤顶路硬化两项治理修复提升工程,构建起绿色生态闭环水系。
“运河清淤土方量大,外运费时费力,我们就将堤顶路硬化与河道清理整治有机结合,把运河清淤土方全部用于险工险段修复和堤顶路拓宽。”吴桥县副县长刘秀梅介绍,河道清理整治坚持不改变原河道走向,因地制宜,使河道整治段接近自然,保持河道形态,保护原有生态,既保证了行洪和输水安全,也大大提高了地下水压采能力。
近年来,吴桥县投资近60亿元,实施文物保护、拆迁拆违、河道清淤、垃圾清理、生态修复等“五大工程”,实施了运河公园、大运河文化展馆、江湖大剧院、云瑧金陵杂技酒店等重点项目,在加快推进大运河生态修复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大运河周边人居环境,繁荣周边经济,全面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
千年运河梦,百代杂技缘。“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条河两岸度春秋。”一首杂技艺人行走江湖的歌谣在吴桥传唱了千年,歌谣中的“条河”,就是民间对大运河的称谓。正如歌中所唱,运河成就了杂技,杂技也丰富了运河文化内涵。
历史上,吴桥一带地势低洼,属于退海之地,十年九涝,土地贫瘠,收成没有保障。当地农民为了生存,春冬两季沿着大运河外出卖艺。明清和民国时期,对于吴桥艺人来说,运河流经区域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码头、村镇兴起,沿运河行走江湖,是出行的首选之路。
沿着大运河走出家乡,依托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南京“夫子庙”等成长起来的吴桥杂技艺人数不胜数,杂技江湖上也创造了“没有吴桥不成班”的杂技界神话。
为擦亮“中国杂技之乡”的金字招牌,近年来,吴桥县将推进大运河文化生态保护传承利用作为增强杂技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全力实施“杂技兴县”战略,把杂技文化、大运河文化元素贯穿于旅游产业发展全过程,推进杂技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
“一入江湖城,梦回五千年”。走进吴桥大世界中心景区江湖文化城,一阵阵的吆喝叫卖声,仿佛让人穿越到昔日的“江湖”。这里再现了清末民国初期吴桥杂技艺人闯荡江湖的生活场景,一个个杂技艺人说着过去打把式卖艺的方言,把吴桥民间的奇招绝技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吹破天剧场,有着“吹破天”之称的何树森表演着鼻奏双唢呐、口鼻唢呐双重奏、倒吹杆子等节目,赢得观众阵阵掌声;在“彭家班”,非遗传承人彭立新为游客表演耍飞叉,只见飞叉在他的肩、背、胳膊等处滚转,一会又将飞叉抛掷空中,然后接住,耍出各种花样……
据介绍,吴桥杂技大世界是吴桥县重点打造的文旅产业项目,建有江湖文化城、魔术梦幻剧场、红牡丹剧场、杂技博物馆等十大景点,集娱乐、表演、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并以创建5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多次进行提升改造,目前年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
看完杂技,走进江湖大剧院。集水、火、升降、旋转等于一体的多功能水舞台、冰舞台和各类常规舞台上,大型杂技情景剧《江湖》演绎着杂技艺人闯荡江湖、行侠仗义的人生百态,让观众感受着一段段不朽的传奇。
近年来,为了让游客实现“吃住行游购娱”多元体验,吴桥县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持续完善文旅产业链条,谋划包装了46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项目,推动吴桥由“一日游”向“两日游”转变。
“下一步,吴桥县将把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与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杂技大世界5A级景区创建紧密结合起来。”刘秀梅说,吴桥杂技的兴盛、发展与大运河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把杂技文化、大运河文化元素贯穿于旅游产业发展全过程,实现文化遗产大保护、基础设施大建设、对外形象大提升、环境面貌大改变,把吴桥打造成大运河沧州段最具鲜明文化特色的节点城市。
“上至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古老的大运河穿境而过,养育了吴桥的百姓,孕育了吴桥丰富的杂技文化。
如今,来到吴桥,欣赏大运河畔美景,下榻高标准酒店,看一场大型情景杂技剧《江湖》,感受杂技表演的精美绝伦,成为游客前来打卡的“必选项”。千年杂技梦,百里运河图,正在从梦想变成现实。(河北日报记者郝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