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河北新闻

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跨区域产业活动更为活跃

时间:2021-07-19

7月10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1)》。蓝皮书是京津冀三地作者通力合作的智慧成果。作者来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天津行政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

本年度“京津冀蓝皮书”紧扣“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这一主题,构建了基于比较优势和关联基础的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分析模型,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对京津冀产业部门与创新部门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进行识别,提出了京津冀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实现路径与关键举措。

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蓝皮书提出,沧州、保定和邢台是京津冀城市群内制造业产业链核心节点较多的区域;天津、唐山、张家口、承德比较优势行业的形成与区位条件存在紧密关联;沧州的产业政策优势对其产业链中关键节点的发展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与其他城市群相比,京津冀城市群内各城市在产业部门和创新部门复杂网络中与其他城市的关联程度较低,城市间产业部门与创新部门的节点度值差距较大;从“核心-节点-边缘”的空间结构来看,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部门与创新部门形成了以北京为核心、天津为节点的发展格局,节点城市数量在城市群中的占比偏低,整体结构不均衡;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基于此,蓝皮书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明确区域需要重点布局的产业链,并提升产业链科技含量。以北京高精尖产业和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重点强调产业链的科技含量,持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开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新技术,为产业链提供先进技术支持,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重点产业链两端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京津冀三地要坚持区域产业链与创新链双链融合的发展理念。北京应注重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科技园区,通过创新外溢等方式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天津应加强与北京科技创新及高端产业的对接,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积极融入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格局;河北各城市应通过加强自主创新研发,促进承接产业与自身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同时,推动京津创新成果在河北落地,夯实成果转化基础,提高项目落地率。

加强市场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引领作用,提升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完善产业生态系统;鼓励京津冀城市群内龙头企业建立双创平台,从而进一步推动创新科技型企业发展,从创新链的源头上增强区域科技创新供给能力;充分发挥区域内龙头企业在研发平台、产业链以及销售渠道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为科技成果提供快速转化通道,并实现商业化应用;将区域发展重点更多地放在产业链的薄弱环节,通过产业链招商引资等方式,推动国内外龙头企业落地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效应。

统筹多链协同发展,多角度助推产业链与创新链双链融合发展。京津冀城市群应有计划地推动服务链、金融链、政策链、人才链等多链条统筹协调发展,通过构建多链条统筹发展的结构体系,更好地实现各链条、各环节相互联动,提升产业链与创新链双链融合的整体价值,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京津冀三大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成效整体稳步提升

蓝皮书研究发现,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环节对制造环节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渐增强,制造环节与创新环节的融合成效整体稳步提升,但各地产业发展差距较大,创新资源呈现明显的“双核”分布格局,多数城市并不具备在本地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的基础,需要借助京石两地的创新辐射力量促进本地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因此,京津冀要打造多主体参与的生物医药产业信息一体化交流平台;建设一批研发环节的公共设施,打造“金字塔”型创新链发展格局;多维度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要重视生物医药科技转化专业人才培养,可通过建立生物医药技术转移学院、鼓励各专业培训机构开展“生物医药产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复合型人才”专项培训等方式,增强生物医药技术转移专业人员的服务能力,提升成果转移转化效率。

蓝皮书提出,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新增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新增企业数量及速度远高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动力充沛,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相比,其制造业需进一步提升创新动力;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耦合度整体处于低水平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处于严重失调状态,但总体向着更为协调、有序的方向逐渐发展。蓝皮书建议,找准各地产业发展定位,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各环节;发挥政府主导性作用和引导性作用,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体制机制;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为产业发展提供高端技术设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蓝皮书研究发现,京津冀城市群高端装备制造业在产业规模、创新动力和增长速度方面均得到较大的提升,但耦合度总体处于低水平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总体处于严重失调状态,但二者均呈上升态势。蓝皮书建议,以企业为主体,提高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能力;搭建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为产业链、创新链提供全方位服务;发挥政府作用,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业示范创新型产业链。

京津冀三地跨区域产业活动和创新联系更为活跃

蓝皮书分析指出,京津冀三地跨区域产业活动和创新联系更为活跃,北京外溢效应明显,天津和河北积极承接北京部分产业的疏解转移,三地间逐渐形成产业分工。但由于北京制造业的疏解和津冀承接缺乏有效衔接,对津冀地区的辐射带动仍相对有限。北京向津冀输出的技术合同交易额占向全国输出总额的比重不断上升,但北京的创新仍然没有很好地在津冀转化,未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之后天津两链融合程度整体上得到了不断的深化和加强。同时,也暴露出天津的产业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产业链创新存在明显短板以及缺乏旗舰型创新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等现实问题。

蓝皮书分析指出:“十三五”期间,河北强力实施科技创新,加大创新要素投入力度,通过支持产学研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工业新产品开发,为产业链的多元创新夯实根基。持续的创新投入使河北走出了产业长期在中低端徘徊的困局。整体上来看,河北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呈现出几个较明显的特征:河北产业间融合呈现出上下游跨产业整合的趋势;新兴产业链的集聚,吸引并开始拉动优质创新要素向产业链集聚;工业新产品新技术为“十四五”经济发展积蓄了新动能,传统产业开始进入绿色创新技术应用阶段;优势创新资源为现代产业新体系构建提供了多极支撑。

蓝皮书同时也指出,对标京津等先进地区,河北的产业发展质量差距还很明显。蓝皮书建议河北应提升产业链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创新链的组织能力、提升中间桥梁的服务能力、提升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聚焦能力等“四个提升”,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

  • 上一篇: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地推进养老服务向环京周边地区延伸
  • 下一篇:7月18日8时至20时河北45个站点降水量超50毫米(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