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青海考察时,总书记强调:“要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和成果转化力度,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激发创新活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核心是创新,关键在人才,根本是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供重要支撑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是我国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需要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是从根本上实现我国未来科技事业发展目标的战略之举,也是构筑人才资源优势、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重要举措。创新型人才是科技创新中最关键的要素,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核心能力,谁拥有人才上的优势,谁就拥有创新上的优势。
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加速发展,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天宫、蛟龙、天眼、九章、悟空、墨子、大飞机等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嫦娥五号”“天问一号”“怀柔一号”和“慧眼号”“祖冲之号”“海斗一号”“奋斗者号”等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我国主要创新指标正在进入世界前列,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我国在创新驱动发展中迈出坚实步伐,取得巨大成就,根本在于我国坚持人才强国战略、强调人才是创新第一资源,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创新型人才。
没有创新型人才支撑,科技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谁拥有了一流创新型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等高水平创新型人才,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赢得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世界科技强国必须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面向未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必须把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作为战略举措。
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是推动河北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河北作为经济大省,近年来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提高,但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先进省市相比,仍存在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不够、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较低等问题。《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0年》显示,2020年河北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位居全国第二梯队,亟需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争先进位。
“十四五”时期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关键时期。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圆满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以更大力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造就更多创新型人才,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创新型人才日益成为高质量发展和区域竞争的关键要素。从实际看,我省创新型人才数量较少、专业技术人才中从事科技创新研发人员的比例不高、同创新型人才培养息息相关的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亟待深化,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推动河北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深化科技和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
在创新实践中培养造就大批创新人才。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利用河北产业发展基础和既有优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与人才链融合,不断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要从国家和我省的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在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大数据等产业领域全力攻坚,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瞄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生命健康等领域,按需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在省内建设一批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试点创新基地和创新联合体,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通过企业创新实践培育大批创新型人才。要不断破除制约创新人才流动的各种藩篱,鼓励引导创新人才向企业产业流动、与企业产业融合,促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在融合发展中培育造就创新型人才。
利用高端平台载体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充分发挥我省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领军企业等平台载体的作用,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利用京津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多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的同时,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要立足自身优势,结合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布局科技创新。争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使之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大力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挥其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使之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为培养造就更多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重点抓好完善人才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建立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评价制度,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建立非共识科技项目评价机制。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以同行评价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发挥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形成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根据创新型人才研究类型的不同,科学设置评价考核周期,探索实施聘期评价制度,适当延长人才评价周期,推动评价结果共享。
深化人才管理制度改革。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创新人才挂帅出征。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经费包干制、信用承诺制,做到不论资历、不设门槛,让有真才实学的创新人才有用武之地。注重对创新人才管理改革做“减法”,大力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按照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转变作风,提升能力。进一步下放和扩大科研单位用人自主权,赋予创新型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让科研单位和创新型人才从繁琐的、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支持科研事业单位探索试行更灵活的薪酬制度,对作出重大贡献的创新人才实行重奖,让他们得到合理回报、有更多成就感和荣誉感。
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尊重人才,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和风尚。大力宣传创新型人才科研成果和创新业绩,形成人人崇尚科学、人人热爱科学、人人争当创新人才的浓厚社会氛围,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青年才俊尊崇向往的工作。要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投入到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之中,避免把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等活动上。要对创新人才从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通过加强对科研活动的科学管理和服务保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形成激发人才大胆创新、勇于创新的长效机制。
(王建强 作者系省社科院人力资源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