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繁荣,凝聚团结奋进力量
——全面小康的河北实践与探索⑥
从电视剧《最美的乡村》《最美的青春》、电影《春天的约定》、话剧《塞罕长歌》、河北梆子《李保国》、报告文学《太行沃土——河北阜平脱贫攻坚纪事》《金银滩》等脱贫攻坚题材文艺精品力作讲好新时代河北故事,到河北博物院推出“河博文物表情包”让古老文物活跃于朋友圈呈现时代之美,备受年轻网民喜爱……
从年平均文化惠民演出2万余场次,到城乡密布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健全,持续推进面向基层、惠及百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得文化共享、文化惠民落到实处……
文化的力量于无声处成风化人,于至微处凝心聚力。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场景,勾勒出全面建成小康路上燕赵大地气象万千的时代文化景致。
一路走来,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物质文明的硕果,更是精神文明的成长、人民精神力量的增强。一路走来,我们经历的多样化的文化实践,不断巩固着脱贫攻坚的物质成果,提升着百姓全方位的获得感、幸福感。
文化赋能 着色美好生活
当城市开启“晚安”模式,总有一处灯火依旧为你点亮。在石家庄,河北省首家24小时书店——呈明书店以不打烊营业模式,成为人们寻求精神慰藉的“深夜食堂”。
24小时书店、社区图书馆、省图公共阅读品牌活动……这些年,人们记忆中的书店、图书馆不断展示出新的面貌。城市里不打烊的书店、公共图书馆犹如一盏盏明灯,照亮人们心中的梦想。
将历史镜头的焦距进一步拉长,新时代恢宏画卷铺陈开一个个动人的细节,见证着“文化小康”的坚实步伐。
新中国成立之初,河北全省只有两家图书馆,没有一家博物馆。文化供给的持续发力,带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文化变革。截至2020年底,全省累计建成各类博物馆157个、美术馆19个、公共图书馆173个、文化馆180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255个、社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51446个,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省文化产业“成绩单”尽显河北自信。河北省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创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相继出台《关于推动全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专门设立省级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十三五”期间,全省文旅项目总投资突破4000亿元,比“十二五”增长215%,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7%。
在拉长的时间轴线上,一条上升的曲线蕴藏着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密码。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莫过于本土资源优势与创意产业的融合支点撬动起的新天地:张家口冰雪产业、大厂香河影视产业、承德“21世纪避暑山庄”文旅产业、定州数字文化装备产业……新兴文化产业成为河北经济发展中活跃细胞。
文化“新引擎”开启,惊艳之处不仅在于喜获经济效益,更体现在城乡居民文化福利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提升。
自2018年开始,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年年列入省委、省政府20项民生工程,年平均文化惠民演出达2万余场次,有效推动了全省基层文化事业标准化、均等化发展。今年截至5月底,全省共计发放文化惠民卡(券)120余万张,惠及群众500余万人次。日前,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名单的通知》,唐山市被命名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邯郸市文化队伍城乡联动建设项目、承德市健康快乐大家舞活动项目被命名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精神风貌的变化,滋养出“文化小康”的满枝硕果——
送文化下乡、建农家书屋、实施文化帮扶项目……一件件惠民实事,助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满足群众求知、求富、求乐需求;全省各地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实现免费开放,流动图书车、流动文化车等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推进,基层群众文化获得感极大增强。
伴随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模式。近年来,河北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务方式,一体推进省市县公共文化云平台建设、智慧化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基于云端的全省分级分布式数字文化资源库群建设,提供“菜单式”“预约式”服务成为常态。
据统计,2020年河北省组织“云创作”,开展“防疫抗疫,河北文旅在行动”主题活动,创作专业和群众文艺作品6000余件;举办“云展演”,开办“河北演艺网云剧场”平台,举办全省优秀群众文艺作品云上展演13场次,点击量超过1000万人次。今年3月30日,河北“智慧智能”文旅大数据服务平台上线,汇集河北景区丰富旅游资源,一站式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需求,实现了“一部手机游河北”。越来越多河北人享受着便捷、贴心的数字文化服务。
以文化人 汇聚精神力量
7月以来,由省委宣传部与北京光线影业等合作推出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革命者》,持续引发观影热潮,人们对这部献礼建党百年华诞之作赞不绝口,获得口碑票房双丰收。在此之前,由河北省委宣传部等部门参与指导拍摄的电影《守岛人》6月18日全国公映以来,凭借良好的口碑,在年轻群体中“圈粉”无数。此外,河北省优秀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最美的青春》《最美的乡村》等,在央视相继热播,持续创造较高收视率。闪耀荧屏的河北脱贫攻坚的文化交响曲,激发出燕赵大地广大干部群众昂扬的精神力量。
时光之河汤汤奔腾向前,存入史册的总是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和搏击时代浪潮的经典片段。
近年来,在河北省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对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深度挖掘始终是最重要的篇章。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离不开伟大民族精神的支撑。在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战场上,河北大地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2020年8月8日,河北省首部抗疫文学作品集《守护生命——十二位“燕赵楷模·时代新人”抗疫故事》举行新书首发式。该书主编,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曹征平说:“希望通过这部作品,使河北医护工作者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无私无畏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更加深入人心。”2020年11月7日,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太行沃土——河北阜平脱贫攻坚纪事》新书首发式在保定市阜平县骆驼湾村举办。关仁山说:“如何讲好发生在当代中国的乡村巨变,如何表达才能更好地反映农民脱贫致富的历程,当代作家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敏锐的观察、细腻的笔触呈现脱贫攻坚故事,为时代主题提供生动注脚。”以文学作品记录一个个奋战在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战场上的平凡英雄,让河北大地迸发出最温暖、最坚定的力量。
目前,围绕建党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主题,河北省文艺院团推出众多优秀作品。从河北梆子情景剧《党的女儿》、评剧《台城星火》,到民族歌剧《雁翎队》、民族管弦乐《团结就是力量》,再到话剧《塞罕长歌》《青松岭的好日子》,一大批反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舞台艺术精品,记录时代,激发斗志,鼓舞广大干部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从胜利走向胜利。
从文化服务“有没有”到“精不精”,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大众对“诗与远方”的向往被唤醒。近年来,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休闲活动备受青睐。
2020年底,文化和旅游部等公布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和试点城市名单,廊坊成功创建成为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石家庄、唐山成为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路上,越来越多城市和乡村找准特色定位,赋予百姓生活丰富多彩的精神追求和青山绿水生态美的新内涵。
在旅途中聆听党史故事,在行走中接受红色精神洗礼。今年以来,河北省推出“建党先驱——播撒火种红色之旅”“抗日烽火——太行抗战红色之旅”“新中国从这里走来——革命圣地红色之旅”“砥砺赶考行——脱贫致富之旅”“筑梦新时代——开拓奋进之旅”五大主题红色文化线路,举行了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大众在追寻革命足迹中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熏陶。
文化自信 激发创新活力
长信温饼、孩儿垂钓熏香盘……走进河北博物院文创商品区,围绕长信宫灯、北宋白釉黑彩孩儿垂钓纹枕等“国宝”文物开发的一系列文创产品古香古色、精美异常,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
从满城汉墓文物图案登上年轻人手里的马克杯,到丰宁满族剪纸图案绣上现代少女的旗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走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上,这些文创产品,不仅引导人们去探寻历史故事,还以新创意创造着新价值。
保护文化遗产,真正的目的是传承,让文化遗产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石。
近年来,河北省不断加大文物领域的保护利用力度,在推进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博物馆免费开放和青少年教育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实践,取得喜人成就。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认为,古老的文物必须遵循保护好、利用好的原则,不断创新保护措施和现代展示形式,延续千年历史文脉。“让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切实融入百姓生活,才能真正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张立方对此深有感悟。
长城,作为我国乃至世界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具有线性特征的军事防御体系遗产,已于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河北是长城资源大省,山海关、金山岭、大境门等众多长城精华汇聚在这里。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河北扛起责任担当——
率先在省级地方立法层面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作出规范的《河北省长城保护条例》于6月1日起正式施行,31个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重点项目已经开工,金山岭长城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可阅读长城数字云平台一期工程建设完成……
一张崭新而宏伟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蓝图,正化为坚实的行动,逐渐变为壮美迷人的现实。
5G时代,信息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文物“活起来”“走出去”提供了最为必要的技术条件,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筑起坚强的数字化堡垒。长城(河北段)、大运河(河北段)、雄安新区南阳遗址、泥河湾遗址群……目前,这些遗址的基础数据数字化档案建设和管理正在进行。与此同时,博物馆数字平台建设也在不断完善。2020年2月26日,“河北数博”微信公众平台上线,各地博物馆网络浏览量不断攀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恰似长河,昼夜奔腾、源远流长。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让越来越多年轻人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全省戏曲进校园进乡村让爱戏、懂戏、学戏的人越来越多,节令饮食、中医养生、传统体育逐渐成为现代人的文化时尚。
非遗不再仅仅是“心间记忆”“指尖工艺”,被激活后转化为富民产业、小康力量。丰宁满族自治县有各类非遗项目61项,丰宁满族剪纸、布糊画、木作技艺、铁编技艺四项非遗是当地特色资源龙头。以8个非遗就业工坊为重点,当地不断巩固“非遗+扶贫”成果。
截至2020年底,全省已建立非遗就业工坊405家,385个非遗项目参与其中,培训6万余人次,带动了将近10万人就业。热起来的“非遗新经济”,将古老的传统以全新的面貌推送到人们面前,铺就了一条非遗活态传承的新路径,同时在解决就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未来已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顺利开启,一幅幅壮丽新图景徐徐展开。以文化焕发出的内生动力,树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支柱,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动力。(河北日报记者曹铮)